酒精發作是一種很奇異的經驗。雖然有人跟我說大麻的效果更奇幻。煙霧散去以後,整座世界猶如夏卡爾的畫作般支解漂浮,光線與時間都被切割成細細的長條,在狂喜的遞迴裡不斷地漂流、旋轉、收斂與發散,時間以碎形幾何無限擴充壓縮。最後連意識也變成不連續的碎片,在現實的水面打水飄。
那人告訴我,燃燒的大麻煙有種奇異的香氣,剛開始你並不覺得這種植物與其他的煙草有什麼不同,頂多就是嗆鼻了點,或是必須自己做煙捲結果碎葉子掉一地,你非常生氣比金子還貴的草料就這麼散得到處都是﹔接下來第二根煙,你無比珍惜地把最後一絲飄渺的煙霧都吸進肺泡深處,站起身想找個煙灰缸捻息最後一點餘燼,卻發現屋子的格局整個地錯位了,感官知覺倏地無限擴張變成具象的實體存在,無聲無息地置換掉週遭熟悉的一切事物。你甚至會認為這個運作精良的世界本來就是由幻覺組成的,只不過白晝時分在所有人一致的默契下隱藏得十分完好,直到大麻將一切翻轉過來。
然而我實在不會抽煙,也沒有勇氣一試,況且安眠藥吃了好幾年,應該也差不太遠。那人說,不不,安眠藥頂多讓你睡著,差得多哩。
剛開始吃安眠藥的時候已經失眠半年多了。夜裡無法入睡使得白日成為另一種夢遊,無論醒與睡都在疲弱的意識邊緣掙扎,一不小心便陷落進清醒的瞌睡,或是喃喃自語反覆確認某件瑣事醒來一定立刻解決。時間變成一種具流動性的黏液生物,緩緩地自我蜷曲的軀體上爬過。夢的段落遺留在四週,看來如此真實無可抵賴,因此我始終無法分清是否真的與某些人交談過,是否真的與他們發生情感或彼此厭憎﹔另一些我發誓曾經在無人飯店大廳、書店、音樂會後台、中學月考教室、體操比賽現場經歷的遭遇,雖然荒謬至極無人採信,但它們面目清晰,與現實物質等重,甚至帶有預知或暗示的氣息,至今我仍不相信它們僅僅只是回憶的變形。
失眠三個月後我發現一層半透明的翳膜將我與再正常不過、隆隆運轉的世界隔開,日常生活漸漸具有夢中的即興與不合邏輯的性質。例如每天半夜三點我因為肚子餓開燈煮一碗麵,湯滾後熄火我找到碗架上晾乾的麵碗因此以為吃過了,關燈離開廚房,留下慢慢泡軟發漲的麵條。或是更晚一點,凌晨四時左右我發現下個月合唱團發表會的獨唱曲目還沒有練熟,於是打開音響照著歌譜大聲練唱,管理員上樓按門鈴,「妳不睡覺別人還要睡覺呢!」十分鐘後我才發現門鈴響了,打開門卻空無一人。
接著我開始遺忘一些例行公事,例如上課的教室,考卷的寫法,電話禮儀,圖書館不得飲食,記事本上註明「今日與S午餐」的由來,以及正在交談的女人的名姓身分與交談的內容目的。然後我開始看不懂鐘錶,不明白指針五點是上午五點還是下午五點,五點了要做什麼?五點距離我需要出門的時間有多久?我為什麼要在五點整盯著鬧鐘,這個時刻有什麼意義嗎?同時我也看不懂電梯樓層、菜單、紅綠燈、發票、洗衣單,彷彿不再明白它們各自的數字與顏色所代表的實質內容。對我而言,以符號建構的文明生活逐漸失序拆解回歸到符號的本質。不過我還是記得失眠是可以治療的,於是去掛了號。
安眠藥效剛開始作用的時候並不明顯,我仍然繼續說話、走動、看書,直到我突然發覺椅子上一疊摺好的衣服正在溶化成奶油般的彩色膠稠物質,並且慢慢流淌在地面上,自我混合變形為瑰麗繁複的回教裝飾花卉﹔有時正在讀一本厚而漫長的小說,翻過這一頁以後整本書的文字開始呈渦狀旋轉且以亂數方式排列組合,章節之間彼此穿插調換,人物情節不斷改變,如同波赫士的沙之書般成了一本隨時變化沒有窮盡的小說。或是窗戶膨脹成幾倍大,向上拔高成尖型教堂長窗,窗框延伸出枝形櫺架,我不得不一直翻身下床認識窗戶的形狀,確保夜裡不會有人爬窗摸進來。
(有次動手術,在恢復室醒來以後我盯著床邊黑色的呼吸器活塞,定定地想:為什麼這兒有個咖啡壺。麻醉將退未退的暈眩感其實與安眠藥差不多,同樣帶著些微的,遠離現實的幸福感。)
藥吃多了以後幻覺漸漸消失了,藥效發作很久以後我仍然可以繼續說話、走動、看書,不過第二天醒來如數忘光,像是時間把自己吞噬了。在那段不存在的時光中,我久久地站在浴室鏡台前看著自己眼中瞳孔的縮放,搬動家具更改房間的擺設,穿戴盛裝梳起髮髻披掛金珠首飾像是等待節日赴會。更晚一點,我無意識地到處給人打電話,不分親疏遠近地訴說白日裡遇見的人事,我現在吃了藥但是睡不著只好給你打電話,你不會覺得我是瘋子吧?下一通電話重頭來一遍。第二天一早朋友慌張打來,我什麼都不記得因此什麼都不承認,直到電話紀錄確鑿地顯示,我確實在記憶失效的深夜裡硬是將身邊所有人拖進我清醒的夢境,在安眠藥強大而黏滯的藥效下,我不自覺地吐露平日戒備森嚴的真實情緒,以及從未示人的脆弱與悔恨。不過最後我仍然什麼都不記得。
喝醉就不一樣,喝醉的時候我總是記得所有說過的話與發生過的事。喝醉了我仍然努力端出平日的賢淑架子,然而因為使力過度反而讓所有人看出我其實醉得一蹋糊塗,喝完一瓶紅酒我照例忍不住開始罵人,酒潑在衣裙上,酒醒後發現怎麼也洗不掉了。
有次半夜獨自去了小酒館,狠下心喝個爛醉,交代侍者一定給調得很烈。小酒館白日是生意很好的餐廳,週末深夜仍然有幾桌帶小孩用餐的年輕夫妻。我坐在臨街的窗邊開始頭暈,酒保來到桌邊問我:「為什麼要喝這麼烈的酒。」我說,我想喝醉。酒保離開後我才發現店裡不吸煙的人都走光了﹔大家都去過家庭生活了。接著我想,酒精真有效,我打開筆記本試圖用端正的字跡寫字,筆軟軟地黏在手上,但是連篇累牘地寫下去讓我十分滿意。終於我忘了為什麼一個人跑來這兒喝酒,我醉得太厲害,以至於時間流逝的方式非常奇怪。
第二天我打開本子,發現不過是個喝醉的女人連篇歪斜的廢話。
(原載於2003年十二月十六日自由時報副刊)
#個人新聞台 #黃宜君
[20031203]續集
這麼多年過去以後。
這麼多年過去以後,我再度面向你身處的位置,看見你與過去並無二致,你的穿著、髮色、談話的語氣、點菜的方式…與我記憶中的你的形象拓印疊合,彷彿時間沒有過去,人生還沒有開始,我們仍然沒有經歷什麼事。我們始終坐在十七歲那年初夏早晨的日光裡,並肩望著圖書館落地窗外的華美綠蔭。這一切如此地不真實,像極了夢裡的場景,因此我以為這就是永遠了。
˙
你並不知道,自你離開的那一刻開始,時間自顧自地扭曲蜷縮並且封閉起軸線的兩端,我獨自困坐在球狀透明卻堅實牢不可破的記憶裡,一遍遍反覆重新排練十七歲夏日時光,一切對白、撫觸、姿態、你穿著卡其高中制服練習樂隊行進的模樣、南海路植物園在午後雷雨中散發的草葉香氣、接近夜色最深處時一場短暫無聲的擁抱。
對我而言,有生之年這一切將繼續下去。猶如在一座迴路糾纏錯繞的龐大迷宮裡來回不斷地搜索一扇不存在的出口,一句話,一段文字,藉以證明我們的情感確實真切地發生過﹔然而這麼多年過去了,時間宛如流沙般吞噬我們週遭的人事,這座城市在一年比一年異常的氣候裡鏽蝕掉原生的面目,我們日日在其中做戲而非生活。
這個世界改變這麼劇烈,我不再認得,也無從想像。這些年來我固定接到你的消息,以為我們會如兩條平行線般無止盡地繼續延伸,不生愛恨,沒有交集﹔你總是在我視線可及之處,在人際網絡延伸的最遠端。一生便是如此。
多年後當我由南方回到我們自幼生長的靜謐小巷,成列菩提樹早已鏟去改植拔地暴起的華廈,街角鵝黃燈光咖啡店膨脹成俗麗霓虹色澤的速食餐廳﹔我在這座城市遺失身世的同時亦失去一切時刻與方位的度量。不再有任何人說起舊日年少故事,我們一起長大的朋友早已離開這個區域,各自結婚生子或是去了遠方,從此不再回來。沒有人在信中提及你,提及我們在廉價茶店裡交換男女校紀念章偷渡校慶門票的情節。他們說:不記得了,好久以前的事。妳提它做什麼。
你不再捎信來。我失去一切與你的關聯性,最終連你的下落也告失守。
˙
接近你生日的一個深夜,我忽然夢見你,像是一種預言,或是提示。第二天進辦公室我開始撥打你家電話號碼,良久良久沒有人應﹔電話那頭鈴響的方式極端寂寞,像是屋裡除了一方久坐的日光以外再無人居住,鈴聲此起彼落懸掛在蒼白的牆面半空,充滿歉意地打擾這座屋子沉滯黏澀的空氣。
(我想起屋裡的擺設。當然它們不可能是十年前的模樣了。)
幾個月裡我每天嘗試在任何一個時段撥電話給你,然而始終沒有人中斷鈴聲忿忿地問:「妳找誰?怎麼這樣無時無刻打電話?」這件事的荒謬性開始令我自覺在舖演一本人物焦慮結局封閉的獨幕劇,拿著聽筒絮絮背誦繁複矛盾不可理喻的獨白。
一天傍晚我站在城市地下深處的大眾運輸系統轉乘中心,人潮不斷從這個月台流動到另一個月台,疲憊地在蛛網般不同地層不同顏色的行車路線間來去。地底強風獵獵地灌進人工開鑿的岩壁甬道,帶著隱隱作響的時光沉積的回音。我打開行動電話按下鍵碼022532……我說:「喂。」
你說:「是妳啊,妳在哪。」
˙
沒有人願意承認的過去算什麼?一段沒有名稱的私人歷史,一本斷章錯簡文字佚失的編年紀事,一扇密封的不為人知的門,門後通向無聲無光亦空無一人的劇院舞台,演員與觀眾在幕落的同時頭也不回地離開。
高中結束後我去了回歸線上南方平原一座人煙稀少的大學。宮殿式學院建築群極為龐大,石砌外牆在荒漠的平原氣候中日漸剝落,強烈的日光在白晝時分減緩了時間的流速,夜間湖水上漲淹沒一切漂浮殘留的影像聲響﹔因此特別利於遺忘。
那些年間你定期乘夜車來平原上看我。你總在深夜抵達,第二天一早北上。我接到你來的消息立刻編藉口推掉系上所有活動,打掃租賃的居所,去超市採購水酒牙刷毛巾,在空蕩闉闃的老舊車站大廳等待你的夜行慢車停靠。
你從不說為什麼來,來了也從不提你的近況。你反而像個老朋友興致勃勃地認識我的生活環境,我的同學、朋友、情人。你熱絡地與他們打招呼,記下他們的名姓,學會在山馬茶綻放的校園裡抄小徑,評論小鎮上唯一一家餐廳的菜色,甚至從學院圖書館借一本「化學反應工程」。晚上你與我並肩躺在床上,單薄的衣衫後依稀可觸你氣息蒸熨的肌體。
你安穩地睡著了。像剛剛浮出母體濕溽溫暖羊水的胎兒,一切現實的概念還沒來得及成形,記憶沒有一點重量,自然無所謂憂患懼怕。我坐在你身邊徹夜無法入眠,體內某個部分因為承受不了長年噤聲的疑惑,當下便瘋了。
事實是,這個故事在十七歲那年末尾就結束了。我坐在日漸暗下來的高中課室,鎖起一匣無法以任何語音言說的句子:「你為什麼要離開?」這些字詞在漫長的年月中自行排列組合增生繁衍,企圖以各種罕見的時態語法拼寫情感事件發生的經過。我將它們留在一座日據時代矗立至今的長形磚砌教室大樓﹔每當瓦藍黃昏天光一吋吋滲進屋裡,母音們沉沒在一日的水線之下,不放棄地爭辯愛情的語源,發出模糊難辨的聲響。
是的,你離開並且不會再回來。你默不做聲起身進入下一段故事,轉折演化於我更為陌生的敘事情節﹔你去了什麼地方,認識什麼人,你通宵等待實驗數據的疲態,信用卡帳單的額度,收集旅館盥洗用品的習慣,做愛時的喘息﹔這一切,我此生不可能得見。
˙
電話另一頭你說:「明天吃個飯吧。」地鐵列車轟隆隆進站,強光阻斷礫質岩層間一切行進中的信息波段,你的聲音解離成無數帶電微粒,粉末般溶進循環輸送的地底空氣裡,猶如一句幻覺。
˙
是的,十年過去以後你仍然沒有任何改變。我坐在你對面亦恍惚落入一種倒敘的戲劇結構,彷彿最後一幕我們回到故事在線性時間軸上宣告結束的久遠的下午,最後一句台詞是:「下雨了。」雨下下來以後終於改變這一個季節以來停滯不前的光線,整座城市的樹木開始大量落葉,雨水沿著建築表面緩慢下降,最後來到記憶底端一段凍土地層,侵入土表後逐漸吞沒一切與你有關的石化情感紀錄,一切枯乾冷硬的等待,一切龜裂的氣味與想像。它們在雨水的沖刷下逐漸鬆脫脆裂,流進城市新舊城區交界處潮濕古老的下水道﹔最後這些琥珀般包覆凝止時間的回憶碎片隨著夏季來臨以前第一場雨抵達海洋的邊境,驚醒龐大沉默的底棲魚群,穿越逆行的暖流,沉進聲音光度皆告終了的海底。
我繼續對你絮絮陳述工作場合煩難人事,這些年來我歷經的各式人際關係﹔你握著叉子突然說:「看來妳還是一樣固執。」我望著你平靜沒有一點波折的表情,立刻明白這便是整部故事真正的末尾,如同大陸盡頭最後一座孤立於寒漠海域的黑色礁巖,不再有任何繼續發展的憑藉,至此否決一切情感的出路。你藉由再日常不過的場景與漫無邊際的對話向我展示故事的最後一章,一場不具任何意義與象徵的談話,既不是重逢亦不是告別,僅僅是一段提示性的附註:翻過這一頁,再也不可能有續集。
然後雨落下來了。
(原載於2003年九月號聯合文學)
#流離 #黃宜君
這麼多年過去以後,我再度面向你身處的位置,看見你與過去並無二致,你的穿著、髮色、談話的語氣、點菜的方式…與我記憶中的你的形象拓印疊合,彷彿時間沒有過去,人生還沒有開始,我們仍然沒有經歷什麼事。我們始終坐在十七歲那年初夏早晨的日光裡,並肩望著圖書館落地窗外的華美綠蔭。這一切如此地不真實,像極了夢裡的場景,因此我以為這就是永遠了。
˙
你並不知道,自你離開的那一刻開始,時間自顧自地扭曲蜷縮並且封閉起軸線的兩端,我獨自困坐在球狀透明卻堅實牢不可破的記憶裡,一遍遍反覆重新排練十七歲夏日時光,一切對白、撫觸、姿態、你穿著卡其高中制服練習樂隊行進的模樣、南海路植物園在午後雷雨中散發的草葉香氣、接近夜色最深處時一場短暫無聲的擁抱。
對我而言,有生之年這一切將繼續下去。猶如在一座迴路糾纏錯繞的龐大迷宮裡來回不斷地搜索一扇不存在的出口,一句話,一段文字,藉以證明我們的情感確實真切地發生過﹔然而這麼多年過去了,時間宛如流沙般吞噬我們週遭的人事,這座城市在一年比一年異常的氣候裡鏽蝕掉原生的面目,我們日日在其中做戲而非生活。
這個世界改變這麼劇烈,我不再認得,也無從想像。這些年來我固定接到你的消息,以為我們會如兩條平行線般無止盡地繼續延伸,不生愛恨,沒有交集﹔你總是在我視線可及之處,在人際網絡延伸的最遠端。一生便是如此。
多年後當我由南方回到我們自幼生長的靜謐小巷,成列菩提樹早已鏟去改植拔地暴起的華廈,街角鵝黃燈光咖啡店膨脹成俗麗霓虹色澤的速食餐廳﹔我在這座城市遺失身世的同時亦失去一切時刻與方位的度量。不再有任何人說起舊日年少故事,我們一起長大的朋友早已離開這個區域,各自結婚生子或是去了遠方,從此不再回來。沒有人在信中提及你,提及我們在廉價茶店裡交換男女校紀念章偷渡校慶門票的情節。他們說:不記得了,好久以前的事。妳提它做什麼。
你不再捎信來。我失去一切與你的關聯性,最終連你的下落也告失守。
˙
接近你生日的一個深夜,我忽然夢見你,像是一種預言,或是提示。第二天進辦公室我開始撥打你家電話號碼,良久良久沒有人應﹔電話那頭鈴響的方式極端寂寞,像是屋裡除了一方久坐的日光以外再無人居住,鈴聲此起彼落懸掛在蒼白的牆面半空,充滿歉意地打擾這座屋子沉滯黏澀的空氣。
(我想起屋裡的擺設。當然它們不可能是十年前的模樣了。)
幾個月裡我每天嘗試在任何一個時段撥電話給你,然而始終沒有人中斷鈴聲忿忿地問:「妳找誰?怎麼這樣無時無刻打電話?」這件事的荒謬性開始令我自覺在舖演一本人物焦慮結局封閉的獨幕劇,拿著聽筒絮絮背誦繁複矛盾不可理喻的獨白。
一天傍晚我站在城市地下深處的大眾運輸系統轉乘中心,人潮不斷從這個月台流動到另一個月台,疲憊地在蛛網般不同地層不同顏色的行車路線間來去。地底強風獵獵地灌進人工開鑿的岩壁甬道,帶著隱隱作響的時光沉積的回音。我打開行動電話按下鍵碼022532……我說:「喂。」
你說:「是妳啊,妳在哪。」
˙
沒有人願意承認的過去算什麼?一段沒有名稱的私人歷史,一本斷章錯簡文字佚失的編年紀事,一扇密封的不為人知的門,門後通向無聲無光亦空無一人的劇院舞台,演員與觀眾在幕落的同時頭也不回地離開。
高中結束後我去了回歸線上南方平原一座人煙稀少的大學。宮殿式學院建築群極為龐大,石砌外牆在荒漠的平原氣候中日漸剝落,強烈的日光在白晝時分減緩了時間的流速,夜間湖水上漲淹沒一切漂浮殘留的影像聲響﹔因此特別利於遺忘。
那些年間你定期乘夜車來平原上看我。你總在深夜抵達,第二天一早北上。我接到你來的消息立刻編藉口推掉系上所有活動,打掃租賃的居所,去超市採購水酒牙刷毛巾,在空蕩闉闃的老舊車站大廳等待你的夜行慢車停靠。
你從不說為什麼來,來了也從不提你的近況。你反而像個老朋友興致勃勃地認識我的生活環境,我的同學、朋友、情人。你熱絡地與他們打招呼,記下他們的名姓,學會在山馬茶綻放的校園裡抄小徑,評論小鎮上唯一一家餐廳的菜色,甚至從學院圖書館借一本「化學反應工程」。晚上你與我並肩躺在床上,單薄的衣衫後依稀可觸你氣息蒸熨的肌體。
你安穩地睡著了。像剛剛浮出母體濕溽溫暖羊水的胎兒,一切現實的概念還沒來得及成形,記憶沒有一點重量,自然無所謂憂患懼怕。我坐在你身邊徹夜無法入眠,體內某個部分因為承受不了長年噤聲的疑惑,當下便瘋了。
事實是,這個故事在十七歲那年末尾就結束了。我坐在日漸暗下來的高中課室,鎖起一匣無法以任何語音言說的句子:「你為什麼要離開?」這些字詞在漫長的年月中自行排列組合增生繁衍,企圖以各種罕見的時態語法拼寫情感事件發生的經過。我將它們留在一座日據時代矗立至今的長形磚砌教室大樓﹔每當瓦藍黃昏天光一吋吋滲進屋裡,母音們沉沒在一日的水線之下,不放棄地爭辯愛情的語源,發出模糊難辨的聲響。
是的,你離開並且不會再回來。你默不做聲起身進入下一段故事,轉折演化於我更為陌生的敘事情節﹔你去了什麼地方,認識什麼人,你通宵等待實驗數據的疲態,信用卡帳單的額度,收集旅館盥洗用品的習慣,做愛時的喘息﹔這一切,我此生不可能得見。
˙
電話另一頭你說:「明天吃個飯吧。」地鐵列車轟隆隆進站,強光阻斷礫質岩層間一切行進中的信息波段,你的聲音解離成無數帶電微粒,粉末般溶進循環輸送的地底空氣裡,猶如一句幻覺。
˙
是的,十年過去以後你仍然沒有任何改變。我坐在你對面亦恍惚落入一種倒敘的戲劇結構,彷彿最後一幕我們回到故事在線性時間軸上宣告結束的久遠的下午,最後一句台詞是:「下雨了。」雨下下來以後終於改變這一個季節以來停滯不前的光線,整座城市的樹木開始大量落葉,雨水沿著建築表面緩慢下降,最後來到記憶底端一段凍土地層,侵入土表後逐漸吞沒一切與你有關的石化情感紀錄,一切枯乾冷硬的等待,一切龜裂的氣味與想像。它們在雨水的沖刷下逐漸鬆脫脆裂,流進城市新舊城區交界處潮濕古老的下水道﹔最後這些琥珀般包覆凝止時間的回憶碎片隨著夏季來臨以前第一場雨抵達海洋的邊境,驚醒龐大沉默的底棲魚群,穿越逆行的暖流,沉進聲音光度皆告終了的海底。
我繼續對你絮絮陳述工作場合煩難人事,這些年來我歷經的各式人際關係﹔你握著叉子突然說:「看來妳還是一樣固執。」我望著你平靜沒有一點波折的表情,立刻明白這便是整部故事真正的末尾,如同大陸盡頭最後一座孤立於寒漠海域的黑色礁巖,不再有任何繼續發展的憑藉,至此否決一切情感的出路。你藉由再日常不過的場景與漫無邊際的對話向我展示故事的最後一章,一場不具任何意義與象徵的談話,既不是重逢亦不是告別,僅僅是一段提示性的附註:翻過這一頁,再也不可能有續集。
然後雨落下來了。
(原載於2003年九月號聯合文學)
#流離 #黃宜君
[20030423]專訪音樂劇「地下鐵」導演黎煥雄
漫遊的愛麗絲與城堡外的卡夫卡──專訪劇場導演黎煥雄
【黎煥雄,劇場導演、詩人,河左岸劇團、創作社劇坊創始成員及編導,以詩化意象劇場的美學風格著稱。新戲《地下鐵》改編自繪本創作者幾米的同名作品;當外在環境內在心境焦躁失序,是該離去還是選擇留在原地?進入劇場,隨著劇中盲眼女孩,展開一趟有音樂有繪畫有詩的地下鐵之旅。】
關於一齣新戲,你說,這是你面對中年的心境。
中年呵,人生的中途。你說你愈來愈需要更強壯的心臟與更多的勇氣,生命中喜好挑戰的冒險因子只剩下百分之五十;體力不若以往,你的心卻不願意停下來。多年來在劇場與音樂工作間來回擺蕩,你隱密地背著另一個安靜的身分,詩人。
但是切莫張揚。猶如你詩集中孤單而憂傷的句子,你淡淡地說,「文學是我們隱形而祕密的身世。」這是你抗拒成長與老去的憑藉,「但是如此不足為外人道。我始終覺得,與其他的詩人相比,我不過是村莊之外的一個人。寫詩對我而言是一種需要,是生活中必要的持續性的出口。」然而詩確實影響著你,你的少年時代與你的劇作文本,以及劇場風格。「沒有詩的精神的人,無法在場面調度、人物配置、甚至燈光與舞臺深度上產生有機的層次感和空間感。這便是詩意的視覺性。」
幕與幕之間,燈光倏起乍滅,演員絮絮誦起長段獨白;你目睹這一切,支著頤思考如何接續下一場情節,卻發現隱隱綽綽立在舞臺右側等待你的,竟是一個,盲眼的小女孩。
二○○二年你離開了工作十年的地方,開始旅行。最後一趟旅程結束歸國的第二天,詩人羅智成邀你一起籌備臺北詩歌節﹔於是你便留下來,孰料卻開始了另一段旅程﹔你翻開了好友幾米的《地下鐵》。當時這本書尚在稿件的階段,仍未出版,你就有了將之改編成劇場作品的想法。
於是二○○二年夏天,《地下鐵》的籌備工作開始起步。同時間,你正在進行《彎曲海岸長著一棵綠橡樹……──河左岸的契訶夫》一劇的排練工作,「『契訶夫』是我給自己的年度報告。」你這樣說。然而兩部劇碼人物的對比落差相當大﹔契訶夫是沈穩的中年人,《地下鐵》中的盲眼女孩甜美中卻帶著淡淡的感傷。你來回在兩者之間踱步沈吟,編排情節,注意進度,調度場景與光影;一天你恍然發覺,縈繞著你的中年男子心境,宛然已經將契訶夫化身成為「凡尼亞舅舅」,小女孩成了你們鍾愛的外甥女。這是奇妙的心情轉折,也是兩部劇作間巧妙的連結。
「這是幾米版的盲眼愛麗絲。」你對我說。
舞臺上將築起三層月臺,一列軌道,「我希望可以真的拉一輛列車上舞臺。」你興奮地說。除了擬真的地下鐵場景,還加上紗幕與投影裝置,「營造一種迷幻的立體感。這是幾米作品改編的劇作,將會保留高度可辨的幾米視覺元素。」
愛麗絲漫遊的仙境。
在豐富繁麗的色調背後,你計畫遠遠隱藏著一座卡夫卡的城堡。「『城堡』代表了主角永遠不可能真正地進入事實核心,一個懸在遠處卻到達不了的真相。愛麗絲也有著相同的焦慮。」卡夫卡永遠身處在一個可見而又不可見的惡夢中;別人認為盲眼的小女孩看不見,然而她卻真實地看見了這個世界,因此而昇華了焦慮。在戲的內在脈絡中,簡單的童話元素貫串全局。「一個潛在的公主,決定開啟一個冒險的旅程。過程中有導師,有岔路,有冒險,有奇蹟。」你藉著生活中隨處可見的車票與邀請卡,引導劇情的開展。「我正在慢慢鋪線,讓情節本身自我繁衍滋長,等到它成為一個成熟的有機體,我便會把線收回來。」
音樂在《地下鐵》中也占了相當份量的比重。你請詩人夏宇為劇中歌曲作詞,「音樂在本劇中必須表現出不同角色的不同個性,也必須肩負營造氣氛的任務。」你擅長以獨白作為場面的調度與思索主題的方式,這次你選擇以音樂或歌唱來表現。「音樂將會引導劇情的發展,牽動意象,甚至思考。」你如此預言。
布幕升起,落下。燈光滅掉以後,舞臺沈入無聲的黑暗。我可以看見,你還沒有離開。也許你永遠不會離開;在這裡,這座空無一人的劇場,隨著每齣戲的落幕,你一次次地更接近了那座看不見的城堡,一個童話故事的快樂結局。
後記:採訪黎導的時候,距離「地下鐵」首演只剩下一個月。我來到空蕩的排練場,席地而坐與黎導對話。排練剛結束,一個人也沒有﹔我們一直談到黃昏將臨,天色暗下來將我們包圍。空落落的場地裡,黎煥雄的夢想彷彿透過他的話語在四周成形,顏色鮮麗,眾聲喧嘩。
一個月後我坐在滿座的國家戲劇院,看見黎導瑣瑣敘述的「地下鐵」的夢,歷歷成真。
燈亮,幕啟。演員開始唱:
「啊生命她只是個月台,你來的目的就是離開。」
(圖文原載於幼獅文藝)
#個人新聞台 #黃宜君
【黎煥雄,劇場導演、詩人,河左岸劇團、創作社劇坊創始成員及編導,以詩化意象劇場的美學風格著稱。新戲《地下鐵》改編自繪本創作者幾米的同名作品;當外在環境內在心境焦躁失序,是該離去還是選擇留在原地?進入劇場,隨著劇中盲眼女孩,展開一趟有音樂有繪畫有詩的地下鐵之旅。】
關於一齣新戲,你說,這是你面對中年的心境。
中年呵,人生的中途。你說你愈來愈需要更強壯的心臟與更多的勇氣,生命中喜好挑戰的冒險因子只剩下百分之五十;體力不若以往,你的心卻不願意停下來。多年來在劇場與音樂工作間來回擺蕩,你隱密地背著另一個安靜的身分,詩人。
但是切莫張揚。猶如你詩集中孤單而憂傷的句子,你淡淡地說,「文學是我們隱形而祕密的身世。」這是你抗拒成長與老去的憑藉,「但是如此不足為外人道。我始終覺得,與其他的詩人相比,我不過是村莊之外的一個人。寫詩對我而言是一種需要,是生活中必要的持續性的出口。」然而詩確實影響著你,你的少年時代與你的劇作文本,以及劇場風格。「沒有詩的精神的人,無法在場面調度、人物配置、甚至燈光與舞臺深度上產生有機的層次感和空間感。這便是詩意的視覺性。」
幕與幕之間,燈光倏起乍滅,演員絮絮誦起長段獨白;你目睹這一切,支著頤思考如何接續下一場情節,卻發現隱隱綽綽立在舞臺右側等待你的,竟是一個,盲眼的小女孩。
二○○二年你離開了工作十年的地方,開始旅行。最後一趟旅程結束歸國的第二天,詩人羅智成邀你一起籌備臺北詩歌節﹔於是你便留下來,孰料卻開始了另一段旅程﹔你翻開了好友幾米的《地下鐵》。當時這本書尚在稿件的階段,仍未出版,你就有了將之改編成劇場作品的想法。
於是二○○二年夏天,《地下鐵》的籌備工作開始起步。同時間,你正在進行《彎曲海岸長著一棵綠橡樹……──河左岸的契訶夫》一劇的排練工作,「『契訶夫』是我給自己的年度報告。」你這樣說。然而兩部劇碼人物的對比落差相當大﹔契訶夫是沈穩的中年人,《地下鐵》中的盲眼女孩甜美中卻帶著淡淡的感傷。你來回在兩者之間踱步沈吟,編排情節,注意進度,調度場景與光影;一天你恍然發覺,縈繞著你的中年男子心境,宛然已經將契訶夫化身成為「凡尼亞舅舅」,小女孩成了你們鍾愛的外甥女。這是奇妙的心情轉折,也是兩部劇作間巧妙的連結。
「這是幾米版的盲眼愛麗絲。」你對我說。
舞臺上將築起三層月臺,一列軌道,「我希望可以真的拉一輛列車上舞臺。」你興奮地說。除了擬真的地下鐵場景,還加上紗幕與投影裝置,「營造一種迷幻的立體感。這是幾米作品改編的劇作,將會保留高度可辨的幾米視覺元素。」
愛麗絲漫遊的仙境。
在豐富繁麗的色調背後,你計畫遠遠隱藏著一座卡夫卡的城堡。「『城堡』代表了主角永遠不可能真正地進入事實核心,一個懸在遠處卻到達不了的真相。愛麗絲也有著相同的焦慮。」卡夫卡永遠身處在一個可見而又不可見的惡夢中;別人認為盲眼的小女孩看不見,然而她卻真實地看見了這個世界,因此而昇華了焦慮。在戲的內在脈絡中,簡單的童話元素貫串全局。「一個潛在的公主,決定開啟一個冒險的旅程。過程中有導師,有岔路,有冒險,有奇蹟。」你藉著生活中隨處可見的車票與邀請卡,引導劇情的開展。「我正在慢慢鋪線,讓情節本身自我繁衍滋長,等到它成為一個成熟的有機體,我便會把線收回來。」
音樂在《地下鐵》中也占了相當份量的比重。你請詩人夏宇為劇中歌曲作詞,「音樂在本劇中必須表現出不同角色的不同個性,也必須肩負營造氣氛的任務。」你擅長以獨白作為場面的調度與思索主題的方式,這次你選擇以音樂或歌唱來表現。「音樂將會引導劇情的發展,牽動意象,甚至思考。」你如此預言。
布幕升起,落下。燈光滅掉以後,舞臺沈入無聲的黑暗。我可以看見,你還沒有離開。也許你永遠不會離開;在這裡,這座空無一人的劇場,隨著每齣戲的落幕,你一次次地更接近了那座看不見的城堡,一個童話故事的快樂結局。
後記:採訪黎導的時候,距離「地下鐵」首演只剩下一個月。我來到空蕩的排練場,席地而坐與黎導對話。排練剛結束,一個人也沒有﹔我們一直談到黃昏將臨,天色暗下來將我們包圍。空落落的場地裡,黎煥雄的夢想彷彿透過他的話語在四周成形,顏色鮮麗,眾聲喧嘩。
一個月後我坐在滿座的國家戲劇院,看見黎導瑣瑣敘述的「地下鐵」的夢,歷歷成真。
燈亮,幕啟。演員開始唱:
「啊生命她只是個月台,你來的目的就是離開。」
(圖文原載於幼獅文藝)
#個人新聞台 #黃宜君
[20030318]於是我來到河岸邊的城鎮
多年以前我並不懂得什麼是真正的痛苦。那時候,我太年輕,自以為懂得人生是怎麼一回事。
多年前我在一段戀情的開始便預知了它的終結。那時候,我太年輕,不明白究竟是愛上了對方抑或是愛上了愛情本身。時間過去以後,男子按照預先編排的劇本起身離去,並不理會我的等待與刻意搬演的悲劇式美感。
等待的過程中我逐漸老去。我遇見許多人,練習許多不同的情感形式,離開或遷入許多不同的城市,做了許多或好或壞的決定。經過我生命的這些人沒有留下任何情節,我所能記憶的僅僅不過是一場無聲的雙人舞,一座空蕩的海濱旅店,一幕歌劇,一次接近尾聲的版畫雙年展,一方蔓生忍冬藤的石砌天台,一個溫暖南方午後的一杯酸咖啡…。我藏起這些碎裂風乾的斷片,企圖重新沖洗印象中的場景與對話,然而一切影像面目模糊不堪辨識,反覆黏貼最後連僅存的畫面也撕扯殆盡。我始終無法拼湊出自己的生命輪廓。
上一個冬天結束後我來到河岸邊的城鎮,在島嶼最北方的日落裡安頓下來,慢慢習慣了一個小家庭再正常不過的生活﹔採買,匯款,在爐上煮一鍋馬鈴薯燉肉,舖床,替換衣櫥的季節。白日進城和所有人一起工作,夜裡燃起一盞燈取暖。窗外是佈滿碇石的堤岸與定時上漲的河水,出海口低低瀰漫帶鹽分的夜霧。再遠一點就是黑暗無止盡的海面,一切的聲音與光線都被不透明的海水包覆了,甚至連無意義的話語和時間不明的回憶都將淹沒在緩緩上升的水面下,成為漂浮散失的泡沫。當我抵達河海交界處的城鎮,立刻便明白這是一個適合拋棄痛苦的地方。
一個適合遺忘的地方。
#個人新聞台 #黃宜君
多年前我在一段戀情的開始便預知了它的終結。那時候,我太年輕,不明白究竟是愛上了對方抑或是愛上了愛情本身。時間過去以後,男子按照預先編排的劇本起身離去,並不理會我的等待與刻意搬演的悲劇式美感。
等待的過程中我逐漸老去。我遇見許多人,練習許多不同的情感形式,離開或遷入許多不同的城市,做了許多或好或壞的決定。經過我生命的這些人沒有留下任何情節,我所能記憶的僅僅不過是一場無聲的雙人舞,一座空蕩的海濱旅店,一幕歌劇,一次接近尾聲的版畫雙年展,一方蔓生忍冬藤的石砌天台,一個溫暖南方午後的一杯酸咖啡…。我藏起這些碎裂風乾的斷片,企圖重新沖洗印象中的場景與對話,然而一切影像面目模糊不堪辨識,反覆黏貼最後連僅存的畫面也撕扯殆盡。我始終無法拼湊出自己的生命輪廓。
上一個冬天結束後我來到河岸邊的城鎮,在島嶼最北方的日落裡安頓下來,慢慢習慣了一個小家庭再正常不過的生活﹔採買,匯款,在爐上煮一鍋馬鈴薯燉肉,舖床,替換衣櫥的季節。白日進城和所有人一起工作,夜裡燃起一盞燈取暖。窗外是佈滿碇石的堤岸與定時上漲的河水,出海口低低瀰漫帶鹽分的夜霧。再遠一點就是黑暗無止盡的海面,一切的聲音與光線都被不透明的海水包覆了,甚至連無意義的話語和時間不明的回憶都將淹沒在緩緩上升的水面下,成為漂浮散失的泡沫。當我抵達河海交界處的城鎮,立刻便明白這是一個適合拋棄痛苦的地方。
一個適合遺忘的地方。
#個人新聞台 #黃宜君
[20030122]流離
再次經過你面前的時候,我保持舊日的姿態,將你視作一個再普通不過的旁人,拿起咖啡杯,若無其事地繼續天氣與人際經驗的談話。你來到的時候不會察覺,一整個季節已經過去,每日大霧來臨的時刻,光線的位置與植物的氣味,都靜靜改變了。
在這裡,這座建築巍峨堂皇如古代殿宇的黌宮裡,艷紫荊花朵每一季重複綻放,絢麗耀眼如海。然而對我來說,這一切都不同了。我經歷了你無從得知的階段。那是荒漠中的旅程,我徒手跋涉變幻劇烈的砂丘與魅異的流沙,行經冰封的凍原,面海的沙漠邊緣,升起迷濛的蜃景。深夜,寒冷廣袤的地表上,我仰望高樓中你熒熒未熄的燈火。
L,再度來到你面前,我維持一貫的衣著語氣、眉線的穠度與唇色。平視你的容顏。這一切,於你都未曾發生。
我從不懷疑自己對你的想法,雖然對他人來說,這有多麼可笑。在這個情感變動迅速、性傾向較之情愛方式還要引人注目的時代,靜默穩妥地關注一個人,觀察他的生活,僅憑些許的眼神與微笑,支持如許的情愫,恪守「不逾矩」的分寸。對我來說,這並不困難;但我從未對他人提及我對你的感情,倒不是怕人知道,而是不知道旁人背轉過身去,該何等地訕笑。
你知道,我們這兒是個再閉鎖狹隘不過的小圈子,流言不知怎麼常常有它自己的生命,落地生根繁衍無數,結果與種籽完全不同長相。「人言可畏」的恐怖,並不在於事情被傳成怎麼不堪的樣貌,而是壞在原只屬於個人私有的記憶,被理直氣壯地搶走了,昭然地公開,從此變成公眾的附屬。於是不再珍貴,像隨處可見的梵谷複製畫,還是一樣的向日葵,一樣的深藍色隆河星空,只是氾濫得可怖,隨便誰要,都可以廉價買一幅。事件於是失去了作為它自己存在的獨立性,任人轉手炮製宰割。
所以,L,我必須保溫這一切的歷程,一切的戀慕與想望,猶如捧著一只玻璃試管裡初初成形的星系,在季節流轉繁花落盡之時,安靜地,交予你。
在這裡,這草萊初開平原上的黌宮,巨大石砌宮殿式建築夜晚投射的陰影下,大霧無聲掩至。
.
天台上,三面石砌白粉牆裡,擺放露天咖啡座桌椅,人群三兩圍住談話。咖啡座的主人,下意識的將它變成社交的場合,帶頭進行禮貌而不著邊際的交談。那些言語,灑漫沒有銜接處,彷彿從不同電影篩落出的不同橋段裡的對白,沒有說話的對象,只是說了話,完成一項手續而已。天台裡流動著音樂,刻意挑選的藍調女低音。身處濃重咖啡香氛、低低盤旋的甜膩嗓音、與片段的對話中,如同裹在沉厚的流體裡走動,緩慢而造作。
無雲藍天下,石造扶欄外,不遠處是另一座生在地上的大理石造學院。副熱帶植物的叢集闊葉,從四層樓上望去,頹唐而無生氣。我回身,右手支在石欄上,別過臉,天台裡男男女女,分別面朝著不同的方向,或坐或立。沒有交集的話語,因為失去了回應的對象,八方浮游地尋找自己的下文。
是的,愛情也許該在如此的場合發生。一切都如計畫中的美好——溫暖的南方午後,露天咖啡座裡預期中的邂逅……,以及,預期邂逅的男女。雷奈的黑白片《去年在馬倫巴》,有永遠在喝午茶、看戲、跳舞的盛裝人們,有弄不清楚是否相愛過的情人,有遲疑不知該不該背叛丈夫的妻子。電影裡,男女站立在巴洛克式宮殿的露台上,彼此優雅地說著不相關的話。那些言語,灑漫沒有銜接處。
.
事實是,我越來越無法分清事實與夢境的分野。事件成形於意識與下落在現實界究竟有什麼不同?已發生與未發生的事件,只是各自指向了不同的內在意義,各自具有不同的慾望質地。我獨自經歷了夢裡的一切,反覆與你辯證對答關於現實世界中人與人之間的責任義務、關於誠實與虛假、關於你居住的城市是不是將要興築一座你所厭惡的巴別塔。夢裡,我一如日常生活般關上門、離開我的住所,將車子開上塵煙瀰漫的無人道路。同時,你在學院門牆裡,前後翻尋一段遺落的論述,起始的文字,在你不注意時,慢慢地變形與自我吞蝕,你尋找並且喃喃抱怨,因為學院建築裡不斷增生繁衍迂迴蔓結的長廊,已經沒有可能循著來時過道通向舊日的記憶了。
我一次次地夢見你,夢的內容彼此完全不同,你的形象、我們的關係、我們與這世界的關係不斷地改變,夢裡的氣味卻是一貫的——一種一貫的遙遠與冷清。我獨自經歷了夢裡的一切,隔日醒來,你與這個世界和昨天並無二致,不因為我在夢裡與你有過多少悲歡離合而更動你微笑的方式、或是一樹艷紫荊的開落。我不動聲色地走過清晨霧濕的濃蔭林道,匆匆趕課的學生倉皇來去。
所以,在現實事件來臨的當下,我其實已經清楚,我性格中最無法釐清的部份,已經漸漸浮現。對我而言,這沒有好壞的問題——我只是可惜,本來可以為你完成的情感藍圖,於今都已經是不可能了。這幾年來,我養成了一個習慣,路過學院的時候,總是仰頭看看你的窗口,燈亮也好,一窗幽暗也好,都令我心安。
L,其實如此一來,你在或不在,你的情感在或不在,都已經無所謂了。在你棲止、閱讀與工作的樓宇之下,我默默鋪排屬與我的生活秩序——聽課,與人交談,一日三餐。我將它們控制得極好,彷彿你向來就不存在。
常常,我來到你研究室的時候,已經是深夜了。你或者埋首工作,或者,專心閱讀一本我連單字也不懂的巨著。我關上門,坐下,清洗屬於我的杯盞,沖泡被你拒絕的紅茶葉片(你胃痛),打開電腦寫作。大片玻璃窗外闃寂無人,學院走廊,鐘樓弦月,天井左拐的樓梯走廊,一扇百葉簾幕密掩,與成列鵝黃燈光,黃槐、木槿、欖仁、艷紫荊,湖隄的盡頭,霧從柳葉薄薄裡蒸湧漫來,失了渡津、失了樓台、失了尺譜、失了宮調,我的失了歌喉的圍城的夜。
有時,大霧安靜的將我們包圍,我發現了,轉身欲說與你聽,卻發現你在工作或最新一期論文的洪流裡,倦極睡去。深夜的學院裡安靜極了。在那樣深濃的大霧與靜默之中,L,我無法不發現自己的孤單。這種孤單真正教人心寒的原因是,它一如縫死了的影子般跟定了我,不因為身處任何繁華喧鬧的場合而離開寸步,不因為與任何人有愉悅的撫觸言語而感到暖度。
時間過去之後,L,漸漸的我也不再等待,甚至連等待的念頭也消失了。
倫理學,那是你擅長的範疇。我要你知道,塵世生活畢竟與理論相距過遠,現實人情,豈是命題演繹符號抽代就能拍板證成?離了書,面對他人,你就不知如何是好,不管論學還是閒聊,你永遠跟人保持三分距離。那不是談不談私人事務與內心話題的問題,而是一種姿勢,無論他人願與你展開何種模式的關係,你先就退開,固守在成形的人際倫理網絡中,那使你感到安全。
就像有次你在T城發表論文,我沒告知你,便去了會場,敷著厚呢地氈、燈光燦然耀眼、人聲鼎沸的茶會中,你見到我,一如接待提問的研究生,以種種繁複的場面話語,掩飾你的訝然與不安。
L,這樣一來,無論我怎樣努力,終究都只能是你交錯複雜的人際線路中一枚失去座標的浮游島嶼。你因為失去了定位我的邏輯,於是便整個地失去了對應的方式。這才真正令我絕望。
L,也許你永遠也不會明白,在大量落葉的季節過後,在濃濕霜露降臨的黑夜,我抬頭仰望高窗中的你的燈火,每一次轉身,便是一次告別。
無論我們曾經多麼接近,我都明白,那都是底限了。
.
春深一個下午,光線的角度開始稍稍偏斜,然而波狀弧形白粉牆與大理石列柱,在南方強烈日照下,猶如溴銀乾板上的顯像般模糊而遙遠。天台上的交談始終陷溺在下沉的女低音裡,尋不到出路。
右後方一個抹上深絳紅唇膏的女子,轉頭詢問學院裡最新的傳聞,一旁的男子於是開始拼湊來源不明的事件的片段,然而無論他如何努力回想,浮現的記憶與旁人插入的意見,終是支離破碎且自相矛盾的。
這事件的始末,是永不可能完整的被重新閱讀了。於是有關流言的談話,本身也成為了流言的一部分,蒼白日光下思索的神情,說出第一句話時的語氣,身子斜倚在桌緣的角度,冷咖啡沿著細瓷杯口緩緩傾流的苦澀酸味,深絳紅色的微笑……。記憶在成形之初,就已經顯現無可挽救的謬誤與無可挽救的不可追溯。
深藍黃昏來臨的時候,成列燈光同時燃起。天台上的男女,開始收拾話題離去。那些故事的開始、經過、與結局。
.
你起身,向同桌的人寒暄之後,進入我的左方視線,橫越石板地上交相錯置的桌椅,從我的視域右方離開。如今安靜地看著你從我面前經過,已經是一件再平淡自然不過的事,一如我們在同一座建築中不同的樓層裡各自活動、閱讀、書寫、談話,時不時因為論點的不同和什麼人唇敝舌焦。
日復一日,我們行走在龐大複雜如迷宮迴路的學院建築裡,留下長長的虛線軌跡。那些不帶任何感情的痕跡,彼此平行,從不相互交疊。附著的時光氣味,慢慢由濃轉淡,終至完全消失不見。這一切都按著它自己的秩序,自行發生、鋪排,有它自己的生命與運作的體系。有時候,我不得不承認,日常生活的確是太過堅實、牢不可破的存在。
(有時候,在曲折傾斜的迴廊盡頭,一處無光的、凝固黑暗的所在,我會不經意地遇上舊日留下的形貌,因著時間不斷流過而稀釋成氤氳冰冷的氣體,稍稍觸及,便散碎飄落如夜霧墜地。)
是的,L,在廣闊的校地之外,是更廣大的荒蕪,以及荒漠般的氣候。巨大的宮殿式學院裡,是較石材更牢固頑強的生活模式。這樣一個春深的黃昏,天台上瓷器杯盤交錯的清脆響聲,與無意識、無結尾的敘述,滑落進更深的屋簷承霤彼端。下一個雨季來臨之時,自承霤深處沖洗出的,將不再是這些春日繁花艷麗的記憶,而是變了形的、乾枯龜裂、老死的破碎片段影像,和惡毒刻薄的離間與嘲諷。
是的,L,較之於平靜地目睹你經過我面前,我一無所謂地坐下,向同桌的人寒暄,端起咖啡杯,繼續冷而無味、時帶酸澀的議論。這一切都不困難。季節反覆疊沓在同一棵艷紫荊樹上,印證花開葉落的身世,事件的發生與否,並不影響時間的流速。事實是時間流經之後,模糊了事件與感情的面目,我們因而得以平穩從容地生活下去。一切的幸福與痛苦,在成為形容詞形式之後,安靜地坐在書裡,僅僅只是做為正文的附屬與修飾,不再具有實感的重量與質地。
是誰說的,「現代人因為感情而顛沛流離」,然而連這一點也不復可能了。在經歷了這一切之後,這世界並不因為我的情感受了苦難折磨,而有絲毫撼動,它與其他所有的人一無所謂地過活,再深沉的傾吐,在頃刻之間,便成為流言、與關於流言本身的流言,比空氣還輕,在杯子放下的同時,就遭人遺忘了。
我放下杯子,白瓷杯底的咖啡渣滓,慢慢失去了濕潤與水份,連帶的也失去了預知未來的能力,乾枯龜裂一如熱帶苦旱土壤。你離開我視線之後,走進研究室,扭亮一室清澈燈光,繼續思索論文末段的修飾詞句。霧的香氣,自黃昏消逝的間隙裡,緩緩流溢擴散,再一刻鐘,我將預知夜霧氤氳溫暖的覆蓋。
(第三屆全國大專學生文學獎散文組第二名)
#流離 #黃宜君
在這裡,這座建築巍峨堂皇如古代殿宇的黌宮裡,艷紫荊花朵每一季重複綻放,絢麗耀眼如海。然而對我來說,這一切都不同了。我經歷了你無從得知的階段。那是荒漠中的旅程,我徒手跋涉變幻劇烈的砂丘與魅異的流沙,行經冰封的凍原,面海的沙漠邊緣,升起迷濛的蜃景。深夜,寒冷廣袤的地表上,我仰望高樓中你熒熒未熄的燈火。
L,再度來到你面前,我維持一貫的衣著語氣、眉線的穠度與唇色。平視你的容顏。這一切,於你都未曾發生。
我從不懷疑自己對你的想法,雖然對他人來說,這有多麼可笑。在這個情感變動迅速、性傾向較之情愛方式還要引人注目的時代,靜默穩妥地關注一個人,觀察他的生活,僅憑些許的眼神與微笑,支持如許的情愫,恪守「不逾矩」的分寸。對我來說,這並不困難;但我從未對他人提及我對你的感情,倒不是怕人知道,而是不知道旁人背轉過身去,該何等地訕笑。
你知道,我們這兒是個再閉鎖狹隘不過的小圈子,流言不知怎麼常常有它自己的生命,落地生根繁衍無數,結果與種籽完全不同長相。「人言可畏」的恐怖,並不在於事情被傳成怎麼不堪的樣貌,而是壞在原只屬於個人私有的記憶,被理直氣壯地搶走了,昭然地公開,從此變成公眾的附屬。於是不再珍貴,像隨處可見的梵谷複製畫,還是一樣的向日葵,一樣的深藍色隆河星空,只是氾濫得可怖,隨便誰要,都可以廉價買一幅。事件於是失去了作為它自己存在的獨立性,任人轉手炮製宰割。
所以,L,我必須保溫這一切的歷程,一切的戀慕與想望,猶如捧著一只玻璃試管裡初初成形的星系,在季節流轉繁花落盡之時,安靜地,交予你。
在這裡,這草萊初開平原上的黌宮,巨大石砌宮殿式建築夜晚投射的陰影下,大霧無聲掩至。
.
天台上,三面石砌白粉牆裡,擺放露天咖啡座桌椅,人群三兩圍住談話。咖啡座的主人,下意識的將它變成社交的場合,帶頭進行禮貌而不著邊際的交談。那些言語,灑漫沒有銜接處,彷彿從不同電影篩落出的不同橋段裡的對白,沒有說話的對象,只是說了話,完成一項手續而已。天台裡流動著音樂,刻意挑選的藍調女低音。身處濃重咖啡香氛、低低盤旋的甜膩嗓音、與片段的對話中,如同裹在沉厚的流體裡走動,緩慢而造作。
無雲藍天下,石造扶欄外,不遠處是另一座生在地上的大理石造學院。副熱帶植物的叢集闊葉,從四層樓上望去,頹唐而無生氣。我回身,右手支在石欄上,別過臉,天台裡男男女女,分別面朝著不同的方向,或坐或立。沒有交集的話語,因為失去了回應的對象,八方浮游地尋找自己的下文。
是的,愛情也許該在如此的場合發生。一切都如計畫中的美好——溫暖的南方午後,露天咖啡座裡預期中的邂逅……,以及,預期邂逅的男女。雷奈的黑白片《去年在馬倫巴》,有永遠在喝午茶、看戲、跳舞的盛裝人們,有弄不清楚是否相愛過的情人,有遲疑不知該不該背叛丈夫的妻子。電影裡,男女站立在巴洛克式宮殿的露台上,彼此優雅地說著不相關的話。那些言語,灑漫沒有銜接處。
.
事實是,我越來越無法分清事實與夢境的分野。事件成形於意識與下落在現實界究竟有什麼不同?已發生與未發生的事件,只是各自指向了不同的內在意義,各自具有不同的慾望質地。我獨自經歷了夢裡的一切,反覆與你辯證對答關於現實世界中人與人之間的責任義務、關於誠實與虛假、關於你居住的城市是不是將要興築一座你所厭惡的巴別塔。夢裡,我一如日常生活般關上門、離開我的住所,將車子開上塵煙瀰漫的無人道路。同時,你在學院門牆裡,前後翻尋一段遺落的論述,起始的文字,在你不注意時,慢慢地變形與自我吞蝕,你尋找並且喃喃抱怨,因為學院建築裡不斷增生繁衍迂迴蔓結的長廊,已經沒有可能循著來時過道通向舊日的記憶了。
我一次次地夢見你,夢的內容彼此完全不同,你的形象、我們的關係、我們與這世界的關係不斷地改變,夢裡的氣味卻是一貫的——一種一貫的遙遠與冷清。我獨自經歷了夢裡的一切,隔日醒來,你與這個世界和昨天並無二致,不因為我在夢裡與你有過多少悲歡離合而更動你微笑的方式、或是一樹艷紫荊的開落。我不動聲色地走過清晨霧濕的濃蔭林道,匆匆趕課的學生倉皇來去。
所以,在現實事件來臨的當下,我其實已經清楚,我性格中最無法釐清的部份,已經漸漸浮現。對我而言,這沒有好壞的問題——我只是可惜,本來可以為你完成的情感藍圖,於今都已經是不可能了。這幾年來,我養成了一個習慣,路過學院的時候,總是仰頭看看你的窗口,燈亮也好,一窗幽暗也好,都令我心安。
L,其實如此一來,你在或不在,你的情感在或不在,都已經無所謂了。在你棲止、閱讀與工作的樓宇之下,我默默鋪排屬與我的生活秩序——聽課,與人交談,一日三餐。我將它們控制得極好,彷彿你向來就不存在。
常常,我來到你研究室的時候,已經是深夜了。你或者埋首工作,或者,專心閱讀一本我連單字也不懂的巨著。我關上門,坐下,清洗屬於我的杯盞,沖泡被你拒絕的紅茶葉片(你胃痛),打開電腦寫作。大片玻璃窗外闃寂無人,學院走廊,鐘樓弦月,天井左拐的樓梯走廊,一扇百葉簾幕密掩,與成列鵝黃燈光,黃槐、木槿、欖仁、艷紫荊,湖隄的盡頭,霧從柳葉薄薄裡蒸湧漫來,失了渡津、失了樓台、失了尺譜、失了宮調,我的失了歌喉的圍城的夜。
有時,大霧安靜的將我們包圍,我發現了,轉身欲說與你聽,卻發現你在工作或最新一期論文的洪流裡,倦極睡去。深夜的學院裡安靜極了。在那樣深濃的大霧與靜默之中,L,我無法不發現自己的孤單。這種孤單真正教人心寒的原因是,它一如縫死了的影子般跟定了我,不因為身處任何繁華喧鬧的場合而離開寸步,不因為與任何人有愉悅的撫觸言語而感到暖度。
時間過去之後,L,漸漸的我也不再等待,甚至連等待的念頭也消失了。
倫理學,那是你擅長的範疇。我要你知道,塵世生活畢竟與理論相距過遠,現實人情,豈是命題演繹符號抽代就能拍板證成?離了書,面對他人,你就不知如何是好,不管論學還是閒聊,你永遠跟人保持三分距離。那不是談不談私人事務與內心話題的問題,而是一種姿勢,無論他人願與你展開何種模式的關係,你先就退開,固守在成形的人際倫理網絡中,那使你感到安全。
就像有次你在T城發表論文,我沒告知你,便去了會場,敷著厚呢地氈、燈光燦然耀眼、人聲鼎沸的茶會中,你見到我,一如接待提問的研究生,以種種繁複的場面話語,掩飾你的訝然與不安。
L,這樣一來,無論我怎樣努力,終究都只能是你交錯複雜的人際線路中一枚失去座標的浮游島嶼。你因為失去了定位我的邏輯,於是便整個地失去了對應的方式。這才真正令我絕望。
L,也許你永遠也不會明白,在大量落葉的季節過後,在濃濕霜露降臨的黑夜,我抬頭仰望高窗中的你的燈火,每一次轉身,便是一次告別。
無論我們曾經多麼接近,我都明白,那都是底限了。
.
春深一個下午,光線的角度開始稍稍偏斜,然而波狀弧形白粉牆與大理石列柱,在南方強烈日照下,猶如溴銀乾板上的顯像般模糊而遙遠。天台上的交談始終陷溺在下沉的女低音裡,尋不到出路。
右後方一個抹上深絳紅唇膏的女子,轉頭詢問學院裡最新的傳聞,一旁的男子於是開始拼湊來源不明的事件的片段,然而無論他如何努力回想,浮現的記憶與旁人插入的意見,終是支離破碎且自相矛盾的。
這事件的始末,是永不可能完整的被重新閱讀了。於是有關流言的談話,本身也成為了流言的一部分,蒼白日光下思索的神情,說出第一句話時的語氣,身子斜倚在桌緣的角度,冷咖啡沿著細瓷杯口緩緩傾流的苦澀酸味,深絳紅色的微笑……。記憶在成形之初,就已經顯現無可挽救的謬誤與無可挽救的不可追溯。
深藍黃昏來臨的時候,成列燈光同時燃起。天台上的男女,開始收拾話題離去。那些故事的開始、經過、與結局。
.
你起身,向同桌的人寒暄之後,進入我的左方視線,橫越石板地上交相錯置的桌椅,從我的視域右方離開。如今安靜地看著你從我面前經過,已經是一件再平淡自然不過的事,一如我們在同一座建築中不同的樓層裡各自活動、閱讀、書寫、談話,時不時因為論點的不同和什麼人唇敝舌焦。
日復一日,我們行走在龐大複雜如迷宮迴路的學院建築裡,留下長長的虛線軌跡。那些不帶任何感情的痕跡,彼此平行,從不相互交疊。附著的時光氣味,慢慢由濃轉淡,終至完全消失不見。這一切都按著它自己的秩序,自行發生、鋪排,有它自己的生命與運作的體系。有時候,我不得不承認,日常生活的確是太過堅實、牢不可破的存在。
(有時候,在曲折傾斜的迴廊盡頭,一處無光的、凝固黑暗的所在,我會不經意地遇上舊日留下的形貌,因著時間不斷流過而稀釋成氤氳冰冷的氣體,稍稍觸及,便散碎飄落如夜霧墜地。)
是的,L,在廣闊的校地之外,是更廣大的荒蕪,以及荒漠般的氣候。巨大的宮殿式學院裡,是較石材更牢固頑強的生活模式。這樣一個春深的黃昏,天台上瓷器杯盤交錯的清脆響聲,與無意識、無結尾的敘述,滑落進更深的屋簷承霤彼端。下一個雨季來臨之時,自承霤深處沖洗出的,將不再是這些春日繁花艷麗的記憶,而是變了形的、乾枯龜裂、老死的破碎片段影像,和惡毒刻薄的離間與嘲諷。
是的,L,較之於平靜地目睹你經過我面前,我一無所謂地坐下,向同桌的人寒暄,端起咖啡杯,繼續冷而無味、時帶酸澀的議論。這一切都不困難。季節反覆疊沓在同一棵艷紫荊樹上,印證花開葉落的身世,事件的發生與否,並不影響時間的流速。事實是時間流經之後,模糊了事件與感情的面目,我們因而得以平穩從容地生活下去。一切的幸福與痛苦,在成為形容詞形式之後,安靜地坐在書裡,僅僅只是做為正文的附屬與修飾,不再具有實感的重量與質地。
是誰說的,「現代人因為感情而顛沛流離」,然而連這一點也不復可能了。在經歷了這一切之後,這世界並不因為我的情感受了苦難折磨,而有絲毫撼動,它與其他所有的人一無所謂地過活,再深沉的傾吐,在頃刻之間,便成為流言、與關於流言本身的流言,比空氣還輕,在杯子放下的同時,就遭人遺忘了。
我放下杯子,白瓷杯底的咖啡渣滓,慢慢失去了濕潤與水份,連帶的也失去了預知未來的能力,乾枯龜裂一如熱帶苦旱土壤。你離開我視線之後,走進研究室,扭亮一室清澈燈光,繼續思索論文末段的修飾詞句。霧的香氣,自黃昏消逝的間隙裡,緩緩流溢擴散,再一刻鐘,我將預知夜霧氤氳溫暖的覆蓋。
(第三屆全國大專學生文學獎散文組第二名)
#流離 #黃宜君
[20030107]光的呼吸法
先讓心身統一,呼吸緩慢,身體放鬆。
把雙手舉高,想像無限高的地方有個-聚光燈-,照射著妳。
在雙手高舉的時候,要能清楚感受到-聚光燈的光、熱、能-,再把雙手朝下放在膝蓋上,把雙手朝下放在膝蓋上的原因,是為了幫助接地,讓能量往下帶。
雙手放在膝蓋上後,吸氣想像頭頂上無限遠的聚光燈的光,吸入身體。
吐氣的時候想像身上黑的元素、能量、不好的情緒、負面的情緒往腳底板-流出去-,每一次的吸氣都是吸入光到身體理,經過頭頂、額頭、喉嚨、心輪、腹部、丹田…吐氣的時候想像身上各處的黑色物質、負面情緒,負面情緒不是只有在腦袋,肩膀、背部、腹部也會有,你要清楚的想像這些地方的負面能量都離開你,從腳底流出去。
呼吸法有:
合掌呼吸法
七輪呼吸法
查克拉呼吸法
把雙手舉高,想像無限高的地方有個-聚光燈-,照射著妳。
在雙手高舉的時候,要能清楚感受到-聚光燈的光、熱、能-,再把雙手朝下放在膝蓋上,把雙手朝下放在膝蓋上的原因,是為了幫助接地,讓能量往下帶。
雙手放在膝蓋上後,吸氣想像頭頂上無限遠的聚光燈的光,吸入身體。
吐氣的時候想像身上黑的元素、能量、不好的情緒、負面的情緒往腳底板-流出去-,每一次的吸氣都是吸入光到身體理,經過頭頂、額頭、喉嚨、心輪、腹部、丹田…吐氣的時候想像身上各處的黑色物質、負面情緒,負面情緒不是只有在腦袋,肩膀、背部、腹部也會有,你要清楚的想像這些地方的負面能量都離開你,從腳底流出去。
呼吸法有:
合掌呼吸法
七輪呼吸法
查克拉呼吸法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