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年以來父親的名片一直深藏在我的皮夾內袋。我極少取出來示人,介紹:這是家父。儘管我非常以父親為傲,父親卻希望家人儘可能地低調,不張揚不炫耀,不引起旁人的注意。直到父親再一次調職,新的名片印製完後,我才想起舊名片還躺在皮夾的底層。
父親經常調動。在他的司法官生涯裡,他不斷地面對不同的職銜、不同的城市、不同的氣候與不同的人事,因著緯度的改變而決定行李的重量和西裝的質地。父親上任的時候總會給我一張新的名片;官式的雪白珍珠紙,工整墨黑的標楷體肅雅地印著父親的職稱與姓字。這樣的名片總給與我一種恆定不變的安全感,彷彿無論父親在這座島上多麼遙遠或陌生的縣邑面對荒寂惡寒的人性種種,他仍然在我的身邊為我擋去世間邪祟。
父親總是忙碌的。
關於父親最初始的記憶便是父親伏案趕寫書類的身影。經常是深夜了,我沒有人陪總是吵鬧著不肯入睡;母親半哄半騙地懷抱我,生怕我吵了父親工作。然而真的是深夜了;迷濛中我不曾有父親就寢的印象,白日裡醒來,父親一早就離家上班了。二十七年來猶然如此,直到農曆年前我倦極返家,驚覺父親已是滿頭華髮。
我問他:「你累嗎?」
父親說:「這是我的本分,怎麼會累呢。」
然而我知道父親其實是累了。多年來嫉惡如仇的父親守住他的戰線沒有一點動搖與懼怕,高宦巨賈過眼雲煙,廟堂朝班聚散如流水浮光;他清晨即起坐在辦公桌後執筆捍衛他的真理,天黑很久以後我看見他靜靜地回家,一言不發掌起桌燈,成落的文件堆疊在他腳邊。無論他名片上的職銜如何轉換,父親從不應酬,沒有私交,不許家人名下有存款以外的財產,絕不收禮,家中不待客,也極少有任何往來。這麼多年後父親仍堅持他的一切原則,即使現在他並不高坐在舞台中央,名片上換了沒那麼烜赫的職稱,身邊的擾嚷喧囂倏地靜下來,他仍然準時上下班,努力處理手中每一件工作。他並不要求上位者明白這一切;他自己明白。
父親在T縣執法的時候我和母親一起住在宿舍,一天晚上我在浴室滑倒摔折了牙,巾帕衣褲上大片地濺著血。父親急了,立刻送我去醫院;偏偏急診室裡人滿為患。父親站在我身邊一言不發,他沒有找來任何人送出他的名片,他不要人知道他的身分給我特權;我心裡明白,告訴他我沒有大礙,並不嚴重(事實上也真的是如此),要他放心。我何嘗不明白他的心焦。直到我上了手術台,平日不苟言笑的父親忽然撫著我的額頭:「你最勇敢了。」我這才真的覺著痛了,眼淚止不住地掉下來。醫師過來拉上隔簾說要動手術了,請父親在外頭等;針頭刀械鏗鏘撞擊間我聽見父親在簾外來回踱步,然而我沒能忍住縫線的疼痛仍然迸出哀嚎;事後回想父親隔著布簾聽見該有多擔心,我愧為他的女兒。
一年前父親調任現職的時候我從皮夾底層找出舊名片,放進蒐集父親歷來名片的盒子裡。我想我此生大概都不能完全明瞭,方寸大小的木盒裡,泛黃起皺的珍珠紙片記錄的是父親怎樣煥發的青春與輝煌難忘的年月。
(原載於幼獅文藝)
#私生活 #黃宜君
[20040331]人與城市的生命映證--評池莉長篇小說《水與火的纏綿》
一座城市的身世可以藉由什麼方法追溯?正式的歷史文獻,建築地貌的變遷,或是城市住民的個人生命歷程?
武漢三鎮,長江邊上一座位居中國內陸交通樞紐的城市,自古以來便是兵家必爭之地,水陸運輸的繁忙與工業的發達,造就了武漢地理上與經濟上無可取代的地位。這樣一座日夜有數以萬計過客穿行或停留的城市,一座被反覆書寫、紀錄、謳歌的城市,一座在中國近代歷史上最早對外開放的內陸城市,甚且是中國脫離數千年帝制的革命起點──在世事變動劇烈的半個世紀以來,武漢,以及生活於其中的眾多平凡居民,在廣袤的中國領土與十二億的人口中,相較於北京、上海、廣州甚至是深圳,似乎並不特別起眼也並不特別吸引人﹔然而這樣一座武漢市在近二十年中所歷經的變動與悲喜,卻也是整個中國面臨現代衝擊的縮影。
「水與火的纏綿」為武漢出身的女作家池莉最新的一部長篇小說,用直敘的手法與全知的觀點描述了自一九八零年起,一對世居武漢的男女高勇、曾芒芒以及週遭親族友人的人生際遇與情感糾葛。作者以小說人物對照歷史與土地的發展,企圖舖寫出一座城市在時間進程中與住民的交互影響以及共同交織出的生命記憶,如此類個人生命史的龐大虛構書寫,以武漢三鎮為舞台中心,時間跨度逾二十年,作者野心不可謂不大。池莉非常巧妙地將男女主角的出身背景設定為武漢地方共幹家庭子女,女主角的祖父甚且為長征時期解放軍軍官,中共建國後升任將軍至退休﹔男主角高勇的外祖父則是武漢知名富商,獻金中央換來文革動盪中的身家安全,因此高勇具有自尊強烈、自私依賴的沒落大家子弟性格,也種下曾芒芒的婚姻悲劇。
全書雖然以第三人稱全知觀點寫就,然而主要的敘述重心與內心剖析仍集中於女主角曾芒芒身上。作者以非常細膩的筆法描繪出身中階幹部家庭,長年被父母壓抑的五十年代出生的女性,一方面要背負共黨教育對個人情感與思想的箝制,另一方面又必須面對傳統價值觀對女性的剝削與貶抑,兩者加乘便形成了極為恐怖的集體盲目壓迫,以及助長中國長久以來漠視個人自由、個人隱私的惡劣習氣,群眾極端無理取鬧且光明正大、振振有詞地窺探他人的日常生活與男女隱事,藉以調劑物質條件貧乏、集權社會的枯燥無聊。作者藉由男女主角爭取結婚和辦理婚手續的漫長繁瑣過程,活生生地演示了令人驚駭莫名的威權操縱與社會運作,例如當年取得結婚許可必須經過指定醫院婦科出具處女檢驗證明,無法通過的新人將被醫院呈報工作單位進行生活檢討,父權體制與集體窺視狂以制度化的型態將個人尊嚴蠻橫地生吞活剝。再如作者在第六章中寫道:「社會,社會是什麼?社會就是這些樓房,棚屋,陳舊的窗戶…鮮紅的公章,報紙,廣播,文件和冰冷的面孔﹔是布票,棉花票,糧票,油票,煤票,糖票…這些票,嚴格依據城市戶口的人頭發放,要單獨立戶,必須要有城市青年的結婚證才能辦理,城市青年的結婚證,必須嚴格依據個人申請,單位證明,家庭戶口,婚檢報告辦理…因此,一個人從出生開始,就註定了要受制於父母,受制於單位,受至於處女膜,受制於戶口,受制於這些所有的票證…」作者以小說人物在家庭社會與理想之間的處處掙扎碰壁,明示或暗示在禁制的年代裡企圖稍微伸張個人主義都是一件不見容於群體利益的事﹔猶有甚者,一個人所有的一切,包括情感與性,沒有什麼不能拿來作為利用和控制的工具。
然而,到了改革開放的年代,到了彰顯個人價值與經濟起飛的年代,武漢市日益進步繁華,人人趕著跟上現代化的腳步,一切的威權與控制似乎在逐漸鬆散消失,個人卻開始必須面對原本深埋密藏不敢見天日的原始人性和慾望。小說中以曾芒芒的姑姑燕子作為女主角拘謹自制性格的對照,燕子本為解放軍官,改革開放之初去了深圳從商,做貿易兼跑單幫,活脫脫一個懂得看風向的靈活角色,也突顯出中國大陸在沿海開放後內地城市人民引頸企盼分沾雨露的渴望。高勇婚後始終無法擺脫學業事業皆失意的陰影,好強的公子個性使得他不願低頭承認己不如人(連妻子也比他出色),亦不願意解決婚姻中出現的鴻溝-愛面子的中國男人如何可能平心靜氣接受婚姻問題是雙方的責任-於是他發現妻子是個「小官僚的女兒,無趣的良家婦女」,安心地開始外遇。曾芒芒一如許多中國女性,一生克己節制,安於本分與他人強加的種種合理或不合理的待遇,工作結婚生子從未有人徵詢過她內心真正的想法,直到三十五歲,經歷了千瘡百孔的人生過程-「一個人成熟的過程,真是一個遺憾的過程。」作者如此寫道-她發覺她的性格中可以存在完全相反的另一面,那是她未曾發現的獨立與勇氣,猶如水與火,彼此相悖卻又相互交纏。幾經離婚不成後,高勇遠赴廣州經商,曾芒芒發現丈夫對廣州的情婦動了真情,一種從未發生在她身上的情感,於是決定真正地放下一切既有的生活成規與自我設限,和心儀多年的友人共同溯長江而上尋找絕跡的江豚。
江豚是作者安排在小說中貫穿全書的一條伏線。男女主角第一次見面即是在過江的渡輪上,預備趕赴一場婚禮。那天下午,他們看見了在長江中嬉戲追逐的江豚,彷彿是一種青春的印證﹔然而在武漢進步的過程中,長江遭到工業廢水的污染,江豚幾近滅絕,曾芒芒屢次渡江遍尋不著江豚的蹤影,最終選擇溯江而上。作者在小說結尾記錄了一九九八年夏季長江氾濫的奇景,武漢人日夜守住大堤預防洪水來襲﹔江水退去後,女主角人生中的另一波洪峰才正要經過,歷經了二十年的歲月,她終於選擇了屬於自我的生活方式。因此我們亦可以說這是一本關於女性成長的小說,在城市成長、發展、包容的同時,生活其中的女性隨之懂得了克服生命的不完滿,懂得傾聽內心的要求,懂得掙脫昔日女性一成不變的宿命,學習做出獨立的判斷與抉擇﹔猶如矗立長江岸邊日夜蛻變的武漢城,歷史的洪流通過城市,通過我們自身,藉著人與他人、土地、時間、記憶的牽絆互動,改變了即將到來的一切。
(原載於台灣時報副刊)
#個人新聞台 #黃宜君
武漢三鎮,長江邊上一座位居中國內陸交通樞紐的城市,自古以來便是兵家必爭之地,水陸運輸的繁忙與工業的發達,造就了武漢地理上與經濟上無可取代的地位。這樣一座日夜有數以萬計過客穿行或停留的城市,一座被反覆書寫、紀錄、謳歌的城市,一座在中國近代歷史上最早對外開放的內陸城市,甚且是中國脫離數千年帝制的革命起點──在世事變動劇烈的半個世紀以來,武漢,以及生活於其中的眾多平凡居民,在廣袤的中國領土與十二億的人口中,相較於北京、上海、廣州甚至是深圳,似乎並不特別起眼也並不特別吸引人﹔然而這樣一座武漢市在近二十年中所歷經的變動與悲喜,卻也是整個中國面臨現代衝擊的縮影。
「水與火的纏綿」為武漢出身的女作家池莉最新的一部長篇小說,用直敘的手法與全知的觀點描述了自一九八零年起,一對世居武漢的男女高勇、曾芒芒以及週遭親族友人的人生際遇與情感糾葛。作者以小說人物對照歷史與土地的發展,企圖舖寫出一座城市在時間進程中與住民的交互影響以及共同交織出的生命記憶,如此類個人生命史的龐大虛構書寫,以武漢三鎮為舞台中心,時間跨度逾二十年,作者野心不可謂不大。池莉非常巧妙地將男女主角的出身背景設定為武漢地方共幹家庭子女,女主角的祖父甚且為長征時期解放軍軍官,中共建國後升任將軍至退休﹔男主角高勇的外祖父則是武漢知名富商,獻金中央換來文革動盪中的身家安全,因此高勇具有自尊強烈、自私依賴的沒落大家子弟性格,也種下曾芒芒的婚姻悲劇。
全書雖然以第三人稱全知觀點寫就,然而主要的敘述重心與內心剖析仍集中於女主角曾芒芒身上。作者以非常細膩的筆法描繪出身中階幹部家庭,長年被父母壓抑的五十年代出生的女性,一方面要背負共黨教育對個人情感與思想的箝制,另一方面又必須面對傳統價值觀對女性的剝削與貶抑,兩者加乘便形成了極為恐怖的集體盲目壓迫,以及助長中國長久以來漠視個人自由、個人隱私的惡劣習氣,群眾極端無理取鬧且光明正大、振振有詞地窺探他人的日常生活與男女隱事,藉以調劑物質條件貧乏、集權社會的枯燥無聊。作者藉由男女主角爭取結婚和辦理婚手續的漫長繁瑣過程,活生生地演示了令人驚駭莫名的威權操縱與社會運作,例如當年取得結婚許可必須經過指定醫院婦科出具處女檢驗證明,無法通過的新人將被醫院呈報工作單位進行生活檢討,父權體制與集體窺視狂以制度化的型態將個人尊嚴蠻橫地生吞活剝。再如作者在第六章中寫道:「社會,社會是什麼?社會就是這些樓房,棚屋,陳舊的窗戶…鮮紅的公章,報紙,廣播,文件和冰冷的面孔﹔是布票,棉花票,糧票,油票,煤票,糖票…這些票,嚴格依據城市戶口的人頭發放,要單獨立戶,必須要有城市青年的結婚證才能辦理,城市青年的結婚證,必須嚴格依據個人申請,單位證明,家庭戶口,婚檢報告辦理…因此,一個人從出生開始,就註定了要受制於父母,受制於單位,受至於處女膜,受制於戶口,受制於這些所有的票證…」作者以小說人物在家庭社會與理想之間的處處掙扎碰壁,明示或暗示在禁制的年代裡企圖稍微伸張個人主義都是一件不見容於群體利益的事﹔猶有甚者,一個人所有的一切,包括情感與性,沒有什麼不能拿來作為利用和控制的工具。
然而,到了改革開放的年代,到了彰顯個人價值與經濟起飛的年代,武漢市日益進步繁華,人人趕著跟上現代化的腳步,一切的威權與控制似乎在逐漸鬆散消失,個人卻開始必須面對原本深埋密藏不敢見天日的原始人性和慾望。小說中以曾芒芒的姑姑燕子作為女主角拘謹自制性格的對照,燕子本為解放軍官,改革開放之初去了深圳從商,做貿易兼跑單幫,活脫脫一個懂得看風向的靈活角色,也突顯出中國大陸在沿海開放後內地城市人民引頸企盼分沾雨露的渴望。高勇婚後始終無法擺脫學業事業皆失意的陰影,好強的公子個性使得他不願低頭承認己不如人(連妻子也比他出色),亦不願意解決婚姻中出現的鴻溝-愛面子的中國男人如何可能平心靜氣接受婚姻問題是雙方的責任-於是他發現妻子是個「小官僚的女兒,無趣的良家婦女」,安心地開始外遇。曾芒芒一如許多中國女性,一生克己節制,安於本分與他人強加的種種合理或不合理的待遇,工作結婚生子從未有人徵詢過她內心真正的想法,直到三十五歲,經歷了千瘡百孔的人生過程-「一個人成熟的過程,真是一個遺憾的過程。」作者如此寫道-她發覺她的性格中可以存在完全相反的另一面,那是她未曾發現的獨立與勇氣,猶如水與火,彼此相悖卻又相互交纏。幾經離婚不成後,高勇遠赴廣州經商,曾芒芒發現丈夫對廣州的情婦動了真情,一種從未發生在她身上的情感,於是決定真正地放下一切既有的生活成規與自我設限,和心儀多年的友人共同溯長江而上尋找絕跡的江豚。
江豚是作者安排在小說中貫穿全書的一條伏線。男女主角第一次見面即是在過江的渡輪上,預備趕赴一場婚禮。那天下午,他們看見了在長江中嬉戲追逐的江豚,彷彿是一種青春的印證﹔然而在武漢進步的過程中,長江遭到工業廢水的污染,江豚幾近滅絕,曾芒芒屢次渡江遍尋不著江豚的蹤影,最終選擇溯江而上。作者在小說結尾記錄了一九九八年夏季長江氾濫的奇景,武漢人日夜守住大堤預防洪水來襲﹔江水退去後,女主角人生中的另一波洪峰才正要經過,歷經了二十年的歲月,她終於選擇了屬於自我的生活方式。因此我們亦可以說這是一本關於女性成長的小說,在城市成長、發展、包容的同時,生活其中的女性隨之懂得了克服生命的不完滿,懂得傾聽內心的要求,懂得掙脫昔日女性一成不變的宿命,學習做出獨立的判斷與抉擇﹔猶如矗立長江岸邊日夜蛻變的武漢城,歷史的洪流通過城市,通過我們自身,藉著人與他人、土地、時間、記憶的牽絆互動,改變了即將到來的一切。
(原載於台灣時報副刊)
#個人新聞台 #黃宜君
[20040317]花事荼靡
我始終覺得在夜晚行過紫荊大道是很淒豔的一件事。無論什麼季節,一入夜校園裡總是悄悄漫起大霧,掩住堂皇的學院建築;成列明黃燈光下我見著氤氳裡的遠遠的窗口,只想起「霧失樓台」四個字。夜色裡樹影搖曳,一地絳紅花瓣舖滿通向橋面的磚地。湖水沿岸有著幽幽的光,然而它們除了靜靜在湖面投下光影,卻再也無法觸及更深的湖心。
更遠是巍峨聳立、出名的宿舍群。層層疊疊的石砌窗台流洩出不同顏色與溫度的光線。似乎在橋的這一端便能聽見浴室裡嘩嘩的放水聲,長廊上匆匆穿行而過的雜遝腳步,握著電話聽筒的喃喃自語,間斷的鍵盤敲擊聲響,或是交誼廳中無人收看的晚間新聞。
又或者是化了名的網路上的私語,關於情愛的熱切,無根柢的猜臆,失落的怨懟。或是,不滿,忿懣,種種遭人謾罵攻訐的政策與措施,隔床室友的囂張行徑,誰扯誰後腿誰犯眾怒,等等。所有對話言語剝離了它們自身的情感成為無形體的電流,沿著攀爬纏繞於建築內外、四方八面無所不在的線路迅速漫溢擴散,最終成為所有人共通的生活內容與生活方式。
更晚一點,橋上便闃無人跡。夜深了以後人都哪兒去了?收拾紙卷書本、啪一聲熄滅學院燈光以後,折疊晾乾的衣物以後,洗淨宵夜杯碟以後,結束人際關係的話題以後,關掉網路的連結以後;當整座建築與建築裡所有的人都沈沈睡去以後,我們的生活便在月光的曝曬下成形。它侷促蒼白而且平板,趺坐在冷冽的月光下,似乎怎樣也想不清自己為什麼如此貧乏。一切的交談,一切的情緒與一切的日常秩序在顯影的過程中慢慢消失,最後猶如溴銀乾板照相般在它身上留下一片模糊不清的影子,沒有主題,失去景深,重疊複印的只是標上刻度的時間軌跡。
我想起白日裡熙攘的人群,忙碌穿梭在學院走廊、課室、餐廳、書店、圖書館間的人群。不忙著從一間屋子換到另一間屋子的時候,他們在忙什麼?一個同學忽然對我說:「現在的學生只在教室與床鋪停留。」移動的過程裡有些什麼風景?四季流轉,豔紫荊在這座小小的城裡開落,然而隨著時間經過,僅僅只在所有人的記憶裡留下一抹絳紅。
你問,在我們這城裡生活究竟是怎麼一回事。我說:「上課,吃飯睡覺。」在龐大宮殿式學院裡有著牢不可破的日常作息與思考模式,一天匆匆經過之後便安心地上繳今天的日子,翻身進入睡眠。
夜深以後,湖水便凝成一片闉黑。夜霧無聲降至湖面,引起倒映的光影一陣輕微的震顫。時間再深一些就到了年歲的盡底;一年的花季結束了。「開到荼蘼花事了」,生活也不過如此。再往下問恐怕便無話可說了。
(多年前受邀為C大校報而作,重讀有感。)
#個人新聞台 #黃宜君
更遠是巍峨聳立、出名的宿舍群。層層疊疊的石砌窗台流洩出不同顏色與溫度的光線。似乎在橋的這一端便能聽見浴室裡嘩嘩的放水聲,長廊上匆匆穿行而過的雜遝腳步,握著電話聽筒的喃喃自語,間斷的鍵盤敲擊聲響,或是交誼廳中無人收看的晚間新聞。
又或者是化了名的網路上的私語,關於情愛的熱切,無根柢的猜臆,失落的怨懟。或是,不滿,忿懣,種種遭人謾罵攻訐的政策與措施,隔床室友的囂張行徑,誰扯誰後腿誰犯眾怒,等等。所有對話言語剝離了它們自身的情感成為無形體的電流,沿著攀爬纏繞於建築內外、四方八面無所不在的線路迅速漫溢擴散,最終成為所有人共通的生活內容與生活方式。
更晚一點,橋上便闃無人跡。夜深了以後人都哪兒去了?收拾紙卷書本、啪一聲熄滅學院燈光以後,折疊晾乾的衣物以後,洗淨宵夜杯碟以後,結束人際關係的話題以後,關掉網路的連結以後;當整座建築與建築裡所有的人都沈沈睡去以後,我們的生活便在月光的曝曬下成形。它侷促蒼白而且平板,趺坐在冷冽的月光下,似乎怎樣也想不清自己為什麼如此貧乏。一切的交談,一切的情緒與一切的日常秩序在顯影的過程中慢慢消失,最後猶如溴銀乾板照相般在它身上留下一片模糊不清的影子,沒有主題,失去景深,重疊複印的只是標上刻度的時間軌跡。
我想起白日裡熙攘的人群,忙碌穿梭在學院走廊、課室、餐廳、書店、圖書館間的人群。不忙著從一間屋子換到另一間屋子的時候,他們在忙什麼?一個同學忽然對我說:「現在的學生只在教室與床鋪停留。」移動的過程裡有些什麼風景?四季流轉,豔紫荊在這座小小的城裡開落,然而隨著時間經過,僅僅只在所有人的記憶裡留下一抹絳紅。
你問,在我們這城裡生活究竟是怎麼一回事。我說:「上課,吃飯睡覺。」在龐大宮殿式學院裡有著牢不可破的日常作息與思考模式,一天匆匆經過之後便安心地上繳今天的日子,翻身進入睡眠。
夜深以後,湖水便凝成一片闉黑。夜霧無聲降至湖面,引起倒映的光影一陣輕微的震顫。時間再深一些就到了年歲的盡底;一年的花季結束了。「開到荼蘼花事了」,生活也不過如此。再往下問恐怕便無話可說了。
(多年前受邀為C大校報而作,重讀有感。)
#個人新聞台 #黃宜君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