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的最後幾天。這幾天的日光呈現一種漶漫、沒有厚度的延展性,就像是被融化了,如沉滯的液體緩慢流淌。
她這樣想著,轉身帶上門。旅館長長的走道舖上深色的地氈,吸收了經過的腳步聲與光線。走道盡頭於是成為無聲也無光的所在。夏日的末尾,旅館的住客明顯地減少了;她日日下樓到空蕩的挑高大廳用餐,透明落地窗外露台伸向平滑如鏡的海面。
這是第十天了。她一個人來到這島上、住進這棟旅館已經是第十天了。十天來她沒有見過重覆的面孔;來到這座度假島嶼的旅客們從來不停留兩天以上。
1.
「李妍,」
那時她剛剛放下咖啡杯便聽見背後的叫喚。她記得清楚是因為嚐到了杯底沉澱的咖啡渣滓,苦澀得令她言語麻痺。她抬頭的時候最先感受到他的視線,她遇上他目光的時候一如既往地覺得動彈不得。
他在她面前坐下,自顧自叫來一杯咖啡。「這麼晚才下來吃早餐?」
她放下手中的餐叉。「我忘了妳習慣晚睡。」他喝了一口咖啡繼續說:「妳知道嗎,我向來不去熱帶島嶼。一想到四周都是海水,這麼輕易就可以被圍困我就害怕。」
「你總是害怕。」她說。
坐在對面的男子忽然不作聲了。陽光透過她左手邊的大片玻璃窗落在白色亞麻桌布上,她喝剩的咖啡殘渣靜靜堆置在白瓷杯底,她用過的刀叉、她挪過一邊的餐盤和沒有完全攤開的早報在上午十時的光線中都成為一種靜止的暗示、一種模糊的樣態。現在礁岸那邊的深藍海水應該是適合閉氣下潛的溫度了。她想。
「這些年來妳都去哪裡了?」他試著問,「妳記得嗎,那年暑假開始以後我就再也沒有見過妳了。甚至在學校裡也沒有。」
「我大四那年很少去上課。」
「妳知道我找妳找了多久?妳應該還在學校,我怎麼就找不到妳?」他朗朗的聲音一如在學院課室裡,明亮,合邏輯,令人信服。「妳一聲不說就走了。前一天晚上妳還說到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妳說妳最討厭這類作品,太完美了所以不自然,妳記得嗎?」
關於這對話她真的忘得一乾二淨。
「從第二天開始我就找不到妳。妳家永遠是答錄機說話。後來妳乾脆搬家了,我去妳系上打聽,沒人知道妳會不會來,什麼時候來;我又想辦法弄到妳的課表,每堂課去等妳,一直等到期中考。」他苦笑,「我甚至利誘妳的學弟妹,只要找到妳就給他們高分。妳知道,我的課很少人能討便宜。」
她抬頭看看他,幾年下來他把中年男子的模樣養得越發老練,甚至在這度假小島也耐煩地穿著西服休閒鞋,仔細扣準每一顆鈕扣。每週四早上八點他準時出現在學院建築深處最僻靜的一間教室,架起投影機。學生總是在八點四十分左右才會來齊,落座之後便打開早餐,彼此傳遞醬料或餐巾紙。他不為所動繼續講解,時而指點投影幕要求學生注意作品的風格特徵;她一手支著下顎一手拿著筆,看著玻璃窗上覆滿明亮陽光的忍冬藤枝葉。他後來告訴她他從第一堂課時便開始注意她,「我常常一面講課一面偷偷看妳;其他的學生沒在聽課所以不知道我胡言亂語,妳也因為對著窗外發呆所以不知道我在注視妳,這樣大家都相安無事。」他說。
那是一個冬日的深夜,她在他身側醒轉,摸黑起床找一杯水喝。她還記得那夜也許因為氣溫的緣故,夜晚的闉黑比任何時候都更龐大、無邊無際而且觸手可及,寂靜無聲地貼近她的體膚,一把將她攫住,沒入永凍冰層下的寒冷水域。她裸身在他的房子裡行走,四處碰壁,直到他在黑暗中的某處這樣說:
「我可以像這樣一直看著妳。從第一堂課開始我就看著妳,以後我也只能看著妳。妳不開燈也無法阻止我看妳的裸體。」
她轉過身去摸到了過道的雕花線板,便沿著那道木刻紋路離開他發話的空間。離開的過程中她一直覺得她赤裸的頸背凝附著他筆直射來的目光。她不知道究竟是欲望帶來觀看還是觀看帶來欲望?她每每猜想他也許只要盯著她看便能達到一切的滿足。她不想過問。
「妳為什麼躲著我?」他終於問。
「你的課我已經修完了。」她說。他從什麼時候開始這麼多話?
他開始坐立不安,拿起咖啡杯又放下。她繼續進行被打斷的早餐,偶爾瞥一眼早報的標題。
「那一年你要升等。」她開口說。「你排了很多課,發表很多文章。」
「謝謝妳記得。」他拿腔作勢地回敬她。她於是住口沒再說下去:其實我還記得………。現在她忽然不想說了。那一年她坐在他屋子裡,面對佔全十坪起居室空牆的白楊框複製梵谷,夜藍星空綻放一朵一朵渦流,鮮紅與明黃舖成濃烈寂寞氣息的咖啡座。這麼一張畫讓我害怕,她有次對他說,這張畫讓你的屋子不論何時都處在夜晚,無人的夜晚,沒人願意獨處的夜晚。關了燈她還是能看清畫上的繁星、氣流、蓬架、空置的桌椅,彷彿那畫面進入了屋裡,要求替代這屋子裡的一切。這張畫如此虛假,比原作更龐大、更美豔。她坐在畫前明白了他一再令她不安的原因。
大廳另一頭流過人聲的喧嘩。那些旅客都要離開了,她記得開船的時間總是在正午。這不過是個小島,一年只有三個月的度假季節。過了這個週末,便不再有觀光客造訪。本地人的生活因此永遠給外人歡快與悠閒的印象。
「妳在想什麼?」
這真是個將要被遺棄的地方。
「這是個將要被遺棄的地方。」她脫口而出。
他笑了起來,也許以為這是她接近的表示。「妳還要留下來嗎?大家都要走了。我今天訂的那班船已經滿了。」
她推開餐盤,起身往落地窗走去。「李妍,」他小聲叫她。她想起留在餐桌上的房間鑰匙;這一閃即逝的念頭沒有攔下她。
她繼續走向落地窗外的露台。這白漆露台沒有扶欄,下了階梯便通向大海。
2.
她繼續走向通道盡頭。黑暗中她沿著指尖的木紋觸覺朝門口走去,走道兩邊各自洞開無人的房間,透過窗子落進外界的光。她走過這些房間,側面的輪廓忽明忽暗,身形線條在矇昧的光影交界處糢糊了。
這是大樓裡的一個單位,十二層大樓附近錯落幾棟相差無幾的建築,一道黑漆雕花鐵欄封起大樓及它們的花園。所有外界的聲息都被隔離過濾了。正午時分花園裡的維納斯在強烈的日照下靜止祂石膏的襞衣摺痕,額上的陰影落在鼻翼眉心,浮現出遲疑的神情。她有時從十二樓的窗戶向下凝視女神白色的髮心,卷曲的髮流與肩肘以下還沒有決定的姿態。
她不止一次來到這間屋子。印象中她曾經握有屋子的鑰匙,用它們轉動不同的門鎖,聽見他在門內戒備著問:「李妍?」她抓著鑰匙走進屋裡,看見走道另一頭慢慢滲出橙黃色的燈光,光線如多足動物在地氈上蠕蠕爬行。她脫下皮靴手套,屋外的冷空氣來到室內之後即刻化霜;彷彿這屋子比別處都冷,比別處更像深夜。
他說:「我還是可以看見妳。」他這麼說的時候她來到走道盡頭,夜晚在這一刻最深沉、最闃黑。他的目光於她皮膚表面溶解,無聲淌落在吸收一切的暗色地氈上。在停止的時間中她的裸身亦凝止成為一座雕像,四週的空間急速擴張,最後她會遙遠得連可見光都無法抵達。
最後她走進玄關,穿上黑大衣,套上鞋,打開門離去。
第二天下午他來到學院天台上的咖啡座,手裡拎個紙袋。她遠遠地看見他來了,兼差端盤子的學生向他指了她的位置。她不能決定要不要溜掉;因為他看見了她,朝向她走來。
我的衣服。她說。
「不。是妳今天上課用的書。我怕妳藉口不去上課。」‘
他對她的生活比她自己關心。他向她說,妳不應該只去上喜歡的課,就像妳老是挑食,不去應付日常瑣事,不還書,不拿送洗的衣服,也弄不清銀行戶頭的賬;這樣是不好的。他拿出她的書,翻開扉頁,簽下她的中英文姓名,還給她。他離開以後咖啡座的人多了起來,天台上爵士樂夾雜著杯盞的清脆聲響,人們說話的聲音,彼此詢問考試的情形,週末放映的電影,社團聚會,等等。她太常聽見這些言語,這些無時無刻存在學院生活與建築迴廊裡的對話,除了說話的人與說話的時刻,並沒有任何不同。她疲倦地趴在桌上,前額貼著他帶來的書。
她睡著前最後的記憶是咖啡的香氣。多年後她再次面對他,齒舌間留著殘餘的咖啡渣末,這氣味現在尾隨她來到海灘,跟著她一吋吋陷進滑軟流動的沙粒。
這是正午。船要開了。
她發現腳上的細繩涼鞋鬆落了,她毫無困難地擺脫了它們繼續走。
她知道他追著她來到露台上,站在油漆斑駁的台階上喊她。海上帶鹽份的強風掠去他的聲音,長髮狂亂纏上她自己的面頰。她因此看不見,聽不見;外界的一切存在只剩下風與風的呼嘯。
她在他的屋裡也像這樣光著腳行走;夜晚的黑暗使屋子的走廊、房間、轉角、過道扭曲變形,自行在她經過後重新排列組合,回過頭簡直認不得。他從書房裡大聲說:不要離開。他沒聽見她的腳步聲,恐懼起來;這種懼怕在和她相處的期間從未停止發作。她一動不動蜷在起居室的角落裡,背抵著梵谷的街道,裹一件大而帶流蘇的披肩。
他來到她面前,「妳像畫一樣安靜。」然後揭開她的披肩將她壓在畫上。
醒來以後她坐直身子,用手背抹掉書皮上的唇膏痕跡。她並沒有睡很久,這個下午還沒過去多少;隔桌的男女推開白漆鐵椅起身,經過她身後時女孩說:「……的話我不覺得考試很有用。因為……」
桌面上留著喝空的杯盤。椅子與地面的摩擦、瓷器碰撞的清脆響聲、女孩與男孩的交談殘留在她醒來之前的睡眠狀態;她漸漸醒來的過程篩落了這些聲音與話語,在醒與睡之間反覆淘洗一如潮汐勻淨灘上的沙礫。
她睜開眼睛前先意識到自己在咖啡座裡睡著了;在梵谷的咖啡座,街上空無一人,群星攪動夜空的藍色氣流。她獨自被留置在空蕩的露天座位,厚而膩的紅黃顏色包裹一切細碎的音響,琥珀般凝住這些單調的音節,使它們永遠地持續下去;並且包圍她,困著她,她被嵌壓在這龐大多彩的著名夜晚裡動彈不得,奇怪的是她聽見的並不是男子掙扎著解去衣扣的抖嗦,而是斷斷續續的交談,杯碟碗匙的敲擊。
她在咖啡座醒來。打工的學生沒有吵她,僅僅只替她換了水杯。在這兒打工的學生們全認得她;她天天來,有時甚至一天來兩三次。
這個下午還沒有過去;她要來另一份紅茶與點心,開始思索剩下的時間裡,她該做什麼以及怎麼做。她往後的日子裡也一直在思考同樣的問題,只不過身處的地點不斷改變。有時在租來的單身公寓,有時在她父親任所的古老宅邸,有時在嘈雜的教師休息室。有時在飛機上,在無人的度假地,在空曠的旅館餐廳,餐廳附設的咖啡座一天供應一次早餐和一次午茶。
她來到離海浪最前端不遠的一塊濕灘。他到不了這裡;他整齊的衣著不允許。
3.
她在咖啡座醒來後便撕掉了他簽名的扉頁。
她想起她遺留在他屋裡的衣物,一些書籍,唇膏,披肩。都不怎麼貴重。除了那條披肩。她母親送的,厚而溫軟的毛織物。她決定不去想它。
前一天黃昏她走進屋子的時候聽見他大聲說:「妳究竟去哪了?」
「我哪兒都沒去。」她扔掉鑰匙,拿下手套。「我整天都沒見到妳。妳又沒去上課?」
她沒作聲。大樓裡混雜流動著烹煮食物與金屬鍋盤加熱後的氣味。
「你知道高更為什麼離開梵谷?」
「那只是電影上的說法。」她彷彿可以看到他不耐地揮揮手,「只是一種推測。」
「因為梵谷發現高更一聲不說就出門,於是拿剃刀追出去。」
「我的課堂上不會有這種故事。」她聽見他離開書房找她,「我今天講了文藝復興時期的畫。」
她來到起居室,牆上的畫面在緩緩暗下來的天色裡變得更強烈而立體了。她想試著走進畫裡的街道,坐在紅黃油彩的街椅上;那麼便可以離開這座屋子,離開這一切,離開他。
「妳在聽我說話嗎?」他在屋子的另一端高聲說。「我說我今天早上講了西斯汀禮拜堂的穹頂畫。」
「我不喜歡那種畫。」她說。她將自己裹在披肩裡。「那不是我要的情感。」
4.
終於她來到海浪的最前端。破碎的雪白浪花一次次觸及她,然後退開。她赤足站在炎熱濕潤的潮間地帶,整片海域空無一人。
這是第十天了,十天來她面對同樣的沙灘、同樣的海浪、同樣的時刻裡有著同樣的光影變化。十天了,她卻一點也記不得過去幾天裡她做了些什麼,遇見哪些人,在哪個岬灣下潛到什麼深度。
現在她記起來了——有個男人站在面海的露台上喊她的名字,熾烈的日光將他的聲音與她的身形變得同樣模糊不清,同樣渺小,同樣遙不可及。
她聽見開船的笛聲。他將要搭這班船離開這座島嶼。她知道她永遠不會再遇見這個男子;他以及他們之間發生的一切都只停留在油彩牆面的夜晚裡。
現在她願意相信了;真正的遺忘是有可能的。
(原載於幼獅文藝)
#夢的練習 #黃宜君
[20020506]她者
她陪伴他的模式是這樣的;他開庭的時候,她坐在旁聽席的最後一排做筆記。她記下他在答辯時語氣不當的部份,太誇張的手勢,以及太過激動的「不是這樣的,庭上。」她一一記下隨後解釋給他聽。她提醒他的措詞,陳述案情時該用什麼口吻,該怎樣不激怒對造律師同時引起法官的同情;她說,「法庭辯論也是表演的一種。」
那時他們多半是在開車回事務所的路上,或是他們一起在某個安靜的餐廳吃晚餐的時候。她頂多也只能做到這樣;畢竟她不能替他洗衣服、做飯、整理屋子。她這樣對他說。
也許妳可以來。他遲疑地說。
什麼時候能去?她問。「真的能進去?」
「可以吧。只是妳半夜以前得走。」
她說她無所謂,反正她只是好奇。
於是第二天他帶她回家。客廳的白漆牆面還掛著裝了框的婚紗照。屋裡還沒點燈,街上的光亮從落地窗透進來。他脫完鞋起身扭開燈,看見她在黑暗中盯著反光的油畫布面;他忽然手足無措起來,走過去打算把照片拿下牆。她揮揮手,「不必了,」她說。「多麻煩。」他發現她除了好奇以外真的沒有其他情緒。
她自己上了二樓,逐個看了主臥室、客房、音樂間。「你真自私,」她最後下了結論:「你佔用了整棟屋子的九成。」他沒法反對;她的觀察很正確。
喝完紅酒以後他習慣性地往主臥室走去。「不,」她伸出手抓住他,「不要在那裡。」
他被妻子叫醒時嚇壞了,不知置身何處,發生了什麼事。「你幹嘛睡在那?」他妻子問他。那時是深夜兩點。他起床走出客房,下樓後發現他妻子剛下班回家,疑惑地站在客廳中央;餐廳像是沒人用過,玻璃杯洗淨了回到櫥裡,她還順手替他把垃圾打包帶走。他回到客房,床舖枕面乾淨而無辜,她連遺落的頭髮都撿得一根不剩。他妻子在臥室大聲說:「你收過廚房了?真稀奇。」他在屋裡轉來轉去無法回到此刻的現實,以為她只是不出聲地坐在這棟房子的某個角落,不為人知亦不被人發現的角落。他坐在床上,妻子在他身側疲倦地睡去;整座建築物沉入墨黑的夜色與睡眠的鼻息裡,彷彿凍結在夜晚的最深處,和他一起無法動彈。
第二天她如常上了車,沒讓他開口說話:「帶晚餐回家吧。」他一言不發撥了方向盤,忘了本來想說什麼。
後來他慢慢地習慣了。現在他伏在桌前寫一件複雜的訴狀,聽見她在樓下走動。或者他躺在床上,在將醒未醒的邊緣,他隱約知道她沖完澡後穿上衣服,理好床褥,拿起皮包離開屋子。門關上後她身上的香味仍然盤踞在屋裡久久不散,沿著階梯拾級而上,依附著每一件家俱,每一本書,每一個杯盞,每一層桌巾與窗紗。
現在她傍晚來,深夜走。他們在路上的一家超級市場買晚餐的材料,她用他的廚房做簡單的晚餐,吃完以後收拾餐桌,清潔大理石面的流理台,扔掉冰箱裡多日的剩菜,將他妻子弄亂的所有東西歸位。晚餐後他在樓上書房喝啤酒看球賽,並不追問她在房子的其它空間裡做了什麼;他想也許她打開臥室化妝檯的抽屜,也許翻動衣櫥,也許她找到他妻子的首飾盒。她查看這些需要一層層揭開的秘密,藉以想像他妻子的品味。他不阻止她這麼做,因為他相信她純粹只是出於好奇,對另一個看不見的女人的好奇,對他的生活的好奇;他安心地放她在兩層樓的房子裡遊逛。她從不搞錯櫃裡任何一件物品的順序,從不在浴室留下多餘的水漬,離開的時候帶走她所有的形跡。她從不宣告自己在這屋裡的存在;他甚至覺得連她的話語、她的腳步聲、她在牆面投下的影子都是浮游不定的,隨著她的離開而一起消失在屋子的空間裡,彷彿從來就沒有過這麼個人,屋裡多了她或少了她都一樣的安靜。
沒有人知道她每天來他的家裡。有時,在白日,他想起他有著無人知曉的秘密就笑了。儘管是在法庭上,或是週日他與妻子共餐的時候。旁人無從得知他的變化。開庭時所有人都低頭讀自己手上的卷子,法官盯著電腦螢幕,事務所的同事挾著沉重的公事包匆匆來去;至於他的妻,永遠在擔心稿件與編輯的進度。
妻子有時會問他:「你在想什麼?」他只是笑笑不置可否。他想到昨夜她坐在妻現在的位子上,手肘倚著桌面讀一份晚報;然後淡淡提起也許該換一套新的沙發,「放在窗邊都曬白了。」
他說:「我們去買一套新沙發吧。好久沒換,都舊了。」
他妻子訝異地點點頭。他不自覺地笑了。
隔天黃昏她來的時候他得意地向她展示,「妳喜歡的質料。」她一彎身坐了下去,手掌貼著沙發布面心不在焉地來回磨挲。「很好啊。」無論他做什麼她永遠說:「很好啊。」永遠是這樣不多也不少。他從來不知道她用什麼情緒面對他。
於是他接下去更換室內的燈光,叫人來安裝鋼線懸吊的軌道燈,電鑽響了一整天,「幹嘛弄得跟美術館似的。」他妻子喃喃抱怨。他買來白色亞麻窗簾搭配新的沙發布,換掉舊地毯,訂了新的櫥櫃,買下一套白瓷餐具。她一聲不響地旁觀這些變化,他甚至不知道她注意到了沒有。他現在連衛浴用品全都換成她喜歡的香味,家裡只要有人從浴室出來便散發她的味道,像是把她永遠留在屋子裡了。
她說:「不必這樣費事。」說完轉過身去帶上門,打開燈,啟動洗衣機。這個家現在更像是她的家了。他看見她慢慢走下樓梯,不需要些微的一星點火光就能辨認傢俱的距離與位置,身形消失在黑暗的過道底端。他恍然明白她像做化學實驗般緩慢而有耐性地改變了他家中的一切。一切氣味,光線,配色,擺置。
他終於從牆上取下他的結婚照。
(原載於幼獅文藝)
#夢的練習 #黃宜君
那時他們多半是在開車回事務所的路上,或是他們一起在某個安靜的餐廳吃晚餐的時候。她頂多也只能做到這樣;畢竟她不能替他洗衣服、做飯、整理屋子。她這樣對他說。
也許妳可以來。他遲疑地說。
什麼時候能去?她問。「真的能進去?」
「可以吧。只是妳半夜以前得走。」
她說她無所謂,反正她只是好奇。
於是第二天他帶她回家。客廳的白漆牆面還掛著裝了框的婚紗照。屋裡還沒點燈,街上的光亮從落地窗透進來。他脫完鞋起身扭開燈,看見她在黑暗中盯著反光的油畫布面;他忽然手足無措起來,走過去打算把照片拿下牆。她揮揮手,「不必了,」她說。「多麻煩。」他發現她除了好奇以外真的沒有其他情緒。
她自己上了二樓,逐個看了主臥室、客房、音樂間。「你真自私,」她最後下了結論:「你佔用了整棟屋子的九成。」他沒法反對;她的觀察很正確。
喝完紅酒以後他習慣性地往主臥室走去。「不,」她伸出手抓住他,「不要在那裡。」
他被妻子叫醒時嚇壞了,不知置身何處,發生了什麼事。「你幹嘛睡在那?」他妻子問他。那時是深夜兩點。他起床走出客房,下樓後發現他妻子剛下班回家,疑惑地站在客廳中央;餐廳像是沒人用過,玻璃杯洗淨了回到櫥裡,她還順手替他把垃圾打包帶走。他回到客房,床舖枕面乾淨而無辜,她連遺落的頭髮都撿得一根不剩。他妻子在臥室大聲說:「你收過廚房了?真稀奇。」他在屋裡轉來轉去無法回到此刻的現實,以為她只是不出聲地坐在這棟房子的某個角落,不為人知亦不被人發現的角落。他坐在床上,妻子在他身側疲倦地睡去;整座建築物沉入墨黑的夜色與睡眠的鼻息裡,彷彿凍結在夜晚的最深處,和他一起無法動彈。
第二天她如常上了車,沒讓他開口說話:「帶晚餐回家吧。」他一言不發撥了方向盤,忘了本來想說什麼。
後來他慢慢地習慣了。現在他伏在桌前寫一件複雜的訴狀,聽見她在樓下走動。或者他躺在床上,在將醒未醒的邊緣,他隱約知道她沖完澡後穿上衣服,理好床褥,拿起皮包離開屋子。門關上後她身上的香味仍然盤踞在屋裡久久不散,沿著階梯拾級而上,依附著每一件家俱,每一本書,每一個杯盞,每一層桌巾與窗紗。
現在她傍晚來,深夜走。他們在路上的一家超級市場買晚餐的材料,她用他的廚房做簡單的晚餐,吃完以後收拾餐桌,清潔大理石面的流理台,扔掉冰箱裡多日的剩菜,將他妻子弄亂的所有東西歸位。晚餐後他在樓上書房喝啤酒看球賽,並不追問她在房子的其它空間裡做了什麼;他想也許她打開臥室化妝檯的抽屜,也許翻動衣櫥,也許她找到他妻子的首飾盒。她查看這些需要一層層揭開的秘密,藉以想像他妻子的品味。他不阻止她這麼做,因為他相信她純粹只是出於好奇,對另一個看不見的女人的好奇,對他的生活的好奇;他安心地放她在兩層樓的房子裡遊逛。她從不搞錯櫃裡任何一件物品的順序,從不在浴室留下多餘的水漬,離開的時候帶走她所有的形跡。她從不宣告自己在這屋裡的存在;他甚至覺得連她的話語、她的腳步聲、她在牆面投下的影子都是浮游不定的,隨著她的離開而一起消失在屋子的空間裡,彷彿從來就沒有過這麼個人,屋裡多了她或少了她都一樣的安靜。
沒有人知道她每天來他的家裡。有時,在白日,他想起他有著無人知曉的秘密就笑了。儘管是在法庭上,或是週日他與妻子共餐的時候。旁人無從得知他的變化。開庭時所有人都低頭讀自己手上的卷子,法官盯著電腦螢幕,事務所的同事挾著沉重的公事包匆匆來去;至於他的妻,永遠在擔心稿件與編輯的進度。
妻子有時會問他:「你在想什麼?」他只是笑笑不置可否。他想到昨夜她坐在妻現在的位子上,手肘倚著桌面讀一份晚報;然後淡淡提起也許該換一套新的沙發,「放在窗邊都曬白了。」
他說:「我們去買一套新沙發吧。好久沒換,都舊了。」
他妻子訝異地點點頭。他不自覺地笑了。
隔天黃昏她來的時候他得意地向她展示,「妳喜歡的質料。」她一彎身坐了下去,手掌貼著沙發布面心不在焉地來回磨挲。「很好啊。」無論他做什麼她永遠說:「很好啊。」永遠是這樣不多也不少。他從來不知道她用什麼情緒面對他。
於是他接下去更換室內的燈光,叫人來安裝鋼線懸吊的軌道燈,電鑽響了一整天,「幹嘛弄得跟美術館似的。」他妻子喃喃抱怨。他買來白色亞麻窗簾搭配新的沙發布,換掉舊地毯,訂了新的櫥櫃,買下一套白瓷餐具。她一聲不響地旁觀這些變化,他甚至不知道她注意到了沒有。他現在連衛浴用品全都換成她喜歡的香味,家裡只要有人從浴室出來便散發她的味道,像是把她永遠留在屋子裡了。
她說:「不必這樣費事。」說完轉過身去帶上門,打開燈,啟動洗衣機。這個家現在更像是她的家了。他看見她慢慢走下樓梯,不需要些微的一星點火光就能辨認傢俱的距離與位置,身形消失在黑暗的過道底端。他恍然明白她像做化學實驗般緩慢而有耐性地改變了他家中的一切。一切氣味,光線,配色,擺置。
他終於從牆上取下他的結婚照。
(原載於幼獅文藝)
#夢的練習 #黃宜君
[20020430]來日
我離開以後,牆上的藍色鳶尾花無聲且無預警地迅速凋謝。
我關上門,屋裡開始安靜下來。上午十點的光線從窗子進屋後緩緩下沉,最後靜止在櫸木地板上,成為一方動也不動的明亮擺設。在這樣漫射的光影裡,每一樣物品的輪廓都模糊了;這屋裡除了盤底沒捻熄的紙煙,沒有別的氣味。整面牆開著窗,巷底蒸氤寂靜的回聲,遠遠有市囂流過。你抽煙,晚上喝啤酒看球賽轉播;大學校隊時你守三壘,在內野待了太久仍然等不到一顆該死的球。
日光靜止的白粉牆上你等著接球,一動不動,一腳踏在壘包上;另一張明顯是後來照的,懸吊的絲線是嶄新的色澤;裱框裡我斜斜坐下,水藍裙底伸出一隻穿了涼鞋的腳,身後是澎湖民家的過道。照片邊緣你用鋼筆墨水細細刻上:九七年夏末。
我不會再見到這樣的你我。
這一切,包括昨夜未清洗的杯盞,還沒拆封上架的書,整年擺設的聖誕飾品,等待糊架的紙燈罩,唱盤裡嘎然而止的拉威爾小提琴奏鳴曲;我永遠不會再見到這一切。
我離開以後,你發現這屋子永遠不可能恢復原樣了;記憶的鬼魅日日夜夜在黃銅燈下徘徊遊移,夜窗反射它華美的面容。你看著它經過,絮絮訴說愛情的根蔓,哀傷與懷念,你日復一日對著悄無聲息的影子哭泣或者喃喃自語,分不清你用全部身心澆灌的其實是過去的回憶。最終它長成無所不在的龐大葛藤植物,沿著我們的生活軌跡攀緣而上,佔據你的屋子,伸展所有的枝葉覆蓋桌椅杯盤書本畫框,掩蓋曾經存在的每一句對話,你我的話音,無論語氣中含有多深的愛或恨;它長葉生花企圖模彷我鍾愛的紫色桔梗,一種詩意的花朵,你猝不及防看見過往的開落,花的香氣極度濃烈,枝節錯綜盤繞,你與它相互糾纏直至活活窒息。
‧
你說:「我確實不愛妳。」話語本身結束了;我們卻無法離開這句話的渦流,愈想跳脫便愈牽扯不清。最後你說了什麼已不再重要,屋裡只餘下你的聲音,聲音的重量與質地撕裂一切思想,一切情緒,一切反應,一切愛。我面對這話的尾音丟擲買來的半打玻璃杯,杯子還沒觸及話的表義便應聲墜地,碎片四濺飛散,荊棘般叢生在木板地上,寒冽鋒利,令我們進退不得。你說話的時間早已過去;我們甚至無法正確回溯事件發生當下的時光刻度,白晝或者黑夜,陽光入射的角度,窗外九重葛陰影挪移的方位。語音稍縱即逝,我們從不正視它在生活秩序裡盤踞,我們立刻恢復了日常生活的樣貌,日日黃昏在同一家餐館翻開同一份菜單,你點燃相同數量的紙煙,燒盡之後與當天的晚報、持久的沉默、上樓的腳步、鑰匙轉動門鎖的響聲一起扔掉。我們認為什麼也沒發生,你什麼也沒說,我什麼也不願聽見。
或者事件本身從未停止發生。在這裡,這座隨時記錄你我情感思緒並且反覆吞吐追憶的屋子裡,你永遠靠坐在窗邊的藤椅上,白色亞麻桌布清楚顯現停滯的摺痕與斑漬,煙灰落在瓷碟裡便不再崩散;而我在屋子的另一端,雙手倚住長方木桌,小腿交疊,薄呢披肩正要自臂彎滑落。在紫紅九重葛忽開忽謝的厚沉樹影裡,你我的視線從無交集,不同時刻的日光由不同的窗子進到屋裡,黃昏是漸次暗下來的、半透明的深藍色,然後是深不見底的闉黑午夜,瓦藍的黎明,跟著漫無意識的白日接踵而至;它們自行遞嬗流轉,不以光陰計速,你我停駐的身影因此忽明忽昧,像極了高反差的黑白電影。我背對著你,聽你面無表情地說:我不愛妳我不愛妳我不愛妳我不……。你平視前方喃喃吐字,整座屋裡回音與正在發生的語句重疊相應;一切靜止的屋裡只有這句話,再也沒有其他。我側過臉,身體是極不自然的斜傾的姿態。
你說了話之後再也記不得說過這話。無論你如何更換對待我的方式,這句話與這座房子、我們度過的年月、砸碎或未砸碎的器皿一起永遠留了下來。你發現的時候,屋子裡已不能再容納任何版本、任何配器的曲目;它拒絕播放任何樂段,它唯一能記憶的音響便是你說的話。
‧
一天過去了。
屋外是我們無從得見的繁華夜晚。夜空荒漠無雲,星座按部就班排列,從不出錯。夜晚的城市居民匆匆趕赴下一段作息,時髦餐館裡響聲清脆的杯盞交錯,甫上映的影片,更晚一點便是混合酒精的四人制爵士樂。這一切,與你向來無關。你習慣困守室內,這是你的世界,你的規則;它無庸置疑地成為我們的生活方式,我不出聲地接下它,當作學習一種新的語言,新的體態,新的服色。儘管它距離我過去生活的原貌如此遙遠。
我們的生活距離你捧著星盤按圖索驥的想像亦非常遙遠;除了你偶爾想起戍守大洋濱防時看見獵戶座自東方龐然昇起,滿月在幽暗的海面灑落流光,水波漫溢,月光穿透無聲的洋流沉入陰鬱海底,大型迴游魚群在光柱與暖潮之間安靜潛行。你瑣瑣談起這些,關於你夜半在礫灘覆一件軍用大衣,仰首看見數百流星殞落,你用罄所有字詞形容,描繪,舖陳,企圖重現自天頂四墜的星塵碎屑於我的視域;我轉過身,左邊牆面一幅全版複製梵谷:藍色鳶尾花。葉片柔軟地垂曳,畫面的色彩潑進室內,自顧自落地生根、四處開放;你看不見也無法知曉,我坐在你的屋裡卻猶如置身鳶尾花叢林。
我起身,離開你構築的繁星神話,摸黑找一杯水。過道的盡頭是暗而闃寂的餐室,不論日夜一律緊閉著簾子,它在屋裡成為一種獨立的存在;沒有氣味,沒有煙霧,沒有聲息。它整個失去了生存的意義。我們經過時從不停留,我們從來不坐下來面對面用餐,喝茶,如尋常男女談論帳單與進款。這屋子一如所有只居住男主人或女主人的房屋,不具備家庭生活的概念,沒有成對的餐具,沒有同款式的桌椅。我在屋內絲毫沒有插手的餘地,我根本無由改變,我來到時一切都已經完成;我只是提著行李進住的房客。
是的,我一開始便發覺,這是你的屋子,你的生活作息,你的律法,你的潛意識。你牢牢緊握屬於你的現狀並且拒絕任何變動的發生,我進入你國度之後便失去離境的能力;你的疆土陷進無邊的冰磧寒漠,沒有一個向度找得到出口。
‧
我打開門,轉身面對你的同時,你說:「都帶走。什麼也別留。」
我記起你向來善於保存一切,留滯一切,密藏一切;恰如你行之有年的嗜好:你嗜好收集植物種籽。你在林木深處尋覓,採集它們並且攤晾曬乾,分類裝進形式不同、細長或圓窄的小玻璃瓶,在壁架上依著瓶裡靜默種籽的來處整齊排列。由此,無論是些微的情感灰燼、無法辨認的久遠字跡、位於現實荒原邊陲的夢境,你一律裝罐封牢填入厚實楠木大櫃,屜匣底層淤積寸許時光塵埃,靜靜散發舊日追憶的氣味,只一翻動便令人咳嗆下淚。
你總是留給我有關氣味的印象。像是大雨的深夜,你走入屋裡帶進一身雨水浸濕後的植物香氣。你點亮黃銅桌燈後,香味更濃了;它們被燈光蒸發之後滲入你的書、書櫥、梵谷的複製畫、亞麻布帘、櫻桃木長桌。有些時候你買來一把野薑花,迅速綻放如舞者伸展肢體;那香味附著於你我間一切有形與無形的事物之上,包括一只銀匙的背面,壁鏡中室內的影像,你唇形的變化。我自你的屋子離開總是帶著一股野薑花香味,自己並不覺得;等到有人問起:妳插了野薑花?這才想起來。然而花朵已經在問話的時候快速萎去,我回到屋裡嗅覺一室濃郁的甜腐氣氛,在夏末的炙熱黃昏裡裹住你我,猶如封棺的沉香末藥,牢牢囚困一切出路的可能。
我們一切出路的可能在夏末的黃昏裡均告無望。
在夏日的末尾我終於明白,你執拗堅持一切原則與方式,不准通融,無法抗拒,也不可能改變。年久月深後我不再要求你將想法與我的喜惡擺放在同一天平秤量;你那端的載盤無限下沉,我攤開雙手,掌心上沒有足夠的砝碼。於是我砸光手邊的玻璃製品,夜半挾著夢囈在無光的屋裡八方漫遊;我企圖更改天平兩端的擺蕩卻不得要領,最後連天平的本身都毀壞殆盡。
如此一來我們的生活成為一種拉鋸,一場互擲籌碼的賭局,兩敗俱傷並且滿盤皆墨。我環視你的屋宇尋求救贖;然而所有關於情愛的標記物都只能是凋敝枯黃的標本,包括你我,無一倖免。我望著你的同時亦發現這屋子與屋裡的一切其實早已風乾脆裂,稍一碰觸便破碎崩潰,在緩緩沒入黑夜的光線裡下墜,散落。
因此我安靜地走下玄關,握住鍍銅門把,輕輕推開門。你站在窗邊對我說:「妳走了就不要回來。」
我關上門,放開把手。銅製彈簧喀一聲嵌進扣鎖。天色倏地暗下來,關在屋裡的過往現在真正是無處可去了;它們隱隱騷動喧嘩,四面包圍你向你要求本來的下文。
你喃喃說:「本來就沒有下文。」我正在開始離開這屋子;牆上的藍色鳶尾花以及所有曾在這屋裡開放的花葉一併迅速凋萎。你站在窗邊等待夜晚無聲翻過,記憶與封緘的碑文慢慢成形,你明白,你這一生都將反覆默寫我們所有的經歷。白日降臨之後,街上將舖滿上午十點、沒有特色毫無概念、無層次無照明的日光。這是一天中最無法言喻的時間。
這是新的一天。然而你我的愛情從此開始結束;我遠離這屋子的同時,一切皆告休止。沒有過去。沒有未來。不再有來日。
(第十四屆梁實秋文學獎)
#流離 #黃宜君
我關上門,屋裡開始安靜下來。上午十點的光線從窗子進屋後緩緩下沉,最後靜止在櫸木地板上,成為一方動也不動的明亮擺設。在這樣漫射的光影裡,每一樣物品的輪廓都模糊了;這屋裡除了盤底沒捻熄的紙煙,沒有別的氣味。整面牆開著窗,巷底蒸氤寂靜的回聲,遠遠有市囂流過。你抽煙,晚上喝啤酒看球賽轉播;大學校隊時你守三壘,在內野待了太久仍然等不到一顆該死的球。
日光靜止的白粉牆上你等著接球,一動不動,一腳踏在壘包上;另一張明顯是後來照的,懸吊的絲線是嶄新的色澤;裱框裡我斜斜坐下,水藍裙底伸出一隻穿了涼鞋的腳,身後是澎湖民家的過道。照片邊緣你用鋼筆墨水細細刻上:九七年夏末。
我不會再見到這樣的你我。
這一切,包括昨夜未清洗的杯盞,還沒拆封上架的書,整年擺設的聖誕飾品,等待糊架的紙燈罩,唱盤裡嘎然而止的拉威爾小提琴奏鳴曲;我永遠不會再見到這一切。
我離開以後,你發現這屋子永遠不可能恢復原樣了;記憶的鬼魅日日夜夜在黃銅燈下徘徊遊移,夜窗反射它華美的面容。你看著它經過,絮絮訴說愛情的根蔓,哀傷與懷念,你日復一日對著悄無聲息的影子哭泣或者喃喃自語,分不清你用全部身心澆灌的其實是過去的回憶。最終它長成無所不在的龐大葛藤植物,沿著我們的生活軌跡攀緣而上,佔據你的屋子,伸展所有的枝葉覆蓋桌椅杯盤書本畫框,掩蓋曾經存在的每一句對話,你我的話音,無論語氣中含有多深的愛或恨;它長葉生花企圖模彷我鍾愛的紫色桔梗,一種詩意的花朵,你猝不及防看見過往的開落,花的香氣極度濃烈,枝節錯綜盤繞,你與它相互糾纏直至活活窒息。
‧
你說:「我確實不愛妳。」話語本身結束了;我們卻無法離開這句話的渦流,愈想跳脫便愈牽扯不清。最後你說了什麼已不再重要,屋裡只餘下你的聲音,聲音的重量與質地撕裂一切思想,一切情緒,一切反應,一切愛。我面對這話的尾音丟擲買來的半打玻璃杯,杯子還沒觸及話的表義便應聲墜地,碎片四濺飛散,荊棘般叢生在木板地上,寒冽鋒利,令我們進退不得。你說話的時間早已過去;我們甚至無法正確回溯事件發生當下的時光刻度,白晝或者黑夜,陽光入射的角度,窗外九重葛陰影挪移的方位。語音稍縱即逝,我們從不正視它在生活秩序裡盤踞,我們立刻恢復了日常生活的樣貌,日日黃昏在同一家餐館翻開同一份菜單,你點燃相同數量的紙煙,燒盡之後與當天的晚報、持久的沉默、上樓的腳步、鑰匙轉動門鎖的響聲一起扔掉。我們認為什麼也沒發生,你什麼也沒說,我什麼也不願聽見。
或者事件本身從未停止發生。在這裡,這座隨時記錄你我情感思緒並且反覆吞吐追憶的屋子裡,你永遠靠坐在窗邊的藤椅上,白色亞麻桌布清楚顯現停滯的摺痕與斑漬,煙灰落在瓷碟裡便不再崩散;而我在屋子的另一端,雙手倚住長方木桌,小腿交疊,薄呢披肩正要自臂彎滑落。在紫紅九重葛忽開忽謝的厚沉樹影裡,你我的視線從無交集,不同時刻的日光由不同的窗子進到屋裡,黃昏是漸次暗下來的、半透明的深藍色,然後是深不見底的闉黑午夜,瓦藍的黎明,跟著漫無意識的白日接踵而至;它們自行遞嬗流轉,不以光陰計速,你我停駐的身影因此忽明忽昧,像極了高反差的黑白電影。我背對著你,聽你面無表情地說:我不愛妳我不愛妳我不愛妳我不……。你平視前方喃喃吐字,整座屋裡回音與正在發生的語句重疊相應;一切靜止的屋裡只有這句話,再也沒有其他。我側過臉,身體是極不自然的斜傾的姿態。
你說了話之後再也記不得說過這話。無論你如何更換對待我的方式,這句話與這座房子、我們度過的年月、砸碎或未砸碎的器皿一起永遠留了下來。你發現的時候,屋子裡已不能再容納任何版本、任何配器的曲目;它拒絕播放任何樂段,它唯一能記憶的音響便是你說的話。
‧
一天過去了。
屋外是我們無從得見的繁華夜晚。夜空荒漠無雲,星座按部就班排列,從不出錯。夜晚的城市居民匆匆趕赴下一段作息,時髦餐館裡響聲清脆的杯盞交錯,甫上映的影片,更晚一點便是混合酒精的四人制爵士樂。這一切,與你向來無關。你習慣困守室內,這是你的世界,你的規則;它無庸置疑地成為我們的生活方式,我不出聲地接下它,當作學習一種新的語言,新的體態,新的服色。儘管它距離我過去生活的原貌如此遙遠。
我們的生活距離你捧著星盤按圖索驥的想像亦非常遙遠;除了你偶爾想起戍守大洋濱防時看見獵戶座自東方龐然昇起,滿月在幽暗的海面灑落流光,水波漫溢,月光穿透無聲的洋流沉入陰鬱海底,大型迴游魚群在光柱與暖潮之間安靜潛行。你瑣瑣談起這些,關於你夜半在礫灘覆一件軍用大衣,仰首看見數百流星殞落,你用罄所有字詞形容,描繪,舖陳,企圖重現自天頂四墜的星塵碎屑於我的視域;我轉過身,左邊牆面一幅全版複製梵谷:藍色鳶尾花。葉片柔軟地垂曳,畫面的色彩潑進室內,自顧自落地生根、四處開放;你看不見也無法知曉,我坐在你的屋裡卻猶如置身鳶尾花叢林。
我起身,離開你構築的繁星神話,摸黑找一杯水。過道的盡頭是暗而闃寂的餐室,不論日夜一律緊閉著簾子,它在屋裡成為一種獨立的存在;沒有氣味,沒有煙霧,沒有聲息。它整個失去了生存的意義。我們經過時從不停留,我們從來不坐下來面對面用餐,喝茶,如尋常男女談論帳單與進款。這屋子一如所有只居住男主人或女主人的房屋,不具備家庭生活的概念,沒有成對的餐具,沒有同款式的桌椅。我在屋內絲毫沒有插手的餘地,我根本無由改變,我來到時一切都已經完成;我只是提著行李進住的房客。
是的,我一開始便發覺,這是你的屋子,你的生活作息,你的律法,你的潛意識。你牢牢緊握屬於你的現狀並且拒絕任何變動的發生,我進入你國度之後便失去離境的能力;你的疆土陷進無邊的冰磧寒漠,沒有一個向度找得到出口。
‧
我打開門,轉身面對你的同時,你說:「都帶走。什麼也別留。」
我記起你向來善於保存一切,留滯一切,密藏一切;恰如你行之有年的嗜好:你嗜好收集植物種籽。你在林木深處尋覓,採集它們並且攤晾曬乾,分類裝進形式不同、細長或圓窄的小玻璃瓶,在壁架上依著瓶裡靜默種籽的來處整齊排列。由此,無論是些微的情感灰燼、無法辨認的久遠字跡、位於現實荒原邊陲的夢境,你一律裝罐封牢填入厚實楠木大櫃,屜匣底層淤積寸許時光塵埃,靜靜散發舊日追憶的氣味,只一翻動便令人咳嗆下淚。
你總是留給我有關氣味的印象。像是大雨的深夜,你走入屋裡帶進一身雨水浸濕後的植物香氣。你點亮黃銅桌燈後,香味更濃了;它們被燈光蒸發之後滲入你的書、書櫥、梵谷的複製畫、亞麻布帘、櫻桃木長桌。有些時候你買來一把野薑花,迅速綻放如舞者伸展肢體;那香味附著於你我間一切有形與無形的事物之上,包括一只銀匙的背面,壁鏡中室內的影像,你唇形的變化。我自你的屋子離開總是帶著一股野薑花香味,自己並不覺得;等到有人問起:妳插了野薑花?這才想起來。然而花朵已經在問話的時候快速萎去,我回到屋裡嗅覺一室濃郁的甜腐氣氛,在夏末的炙熱黃昏裡裹住你我,猶如封棺的沉香末藥,牢牢囚困一切出路的可能。
我們一切出路的可能在夏末的黃昏裡均告無望。
在夏日的末尾我終於明白,你執拗堅持一切原則與方式,不准通融,無法抗拒,也不可能改變。年久月深後我不再要求你將想法與我的喜惡擺放在同一天平秤量;你那端的載盤無限下沉,我攤開雙手,掌心上沒有足夠的砝碼。於是我砸光手邊的玻璃製品,夜半挾著夢囈在無光的屋裡八方漫遊;我企圖更改天平兩端的擺蕩卻不得要領,最後連天平的本身都毀壞殆盡。
如此一來我們的生活成為一種拉鋸,一場互擲籌碼的賭局,兩敗俱傷並且滿盤皆墨。我環視你的屋宇尋求救贖;然而所有關於情愛的標記物都只能是凋敝枯黃的標本,包括你我,無一倖免。我望著你的同時亦發現這屋子與屋裡的一切其實早已風乾脆裂,稍一碰觸便破碎崩潰,在緩緩沒入黑夜的光線裡下墜,散落。
因此我安靜地走下玄關,握住鍍銅門把,輕輕推開門。你站在窗邊對我說:「妳走了就不要回來。」
我關上門,放開把手。銅製彈簧喀一聲嵌進扣鎖。天色倏地暗下來,關在屋裡的過往現在真正是無處可去了;它們隱隱騷動喧嘩,四面包圍你向你要求本來的下文。
你喃喃說:「本來就沒有下文。」我正在開始離開這屋子;牆上的藍色鳶尾花以及所有曾在這屋裡開放的花葉一併迅速凋萎。你站在窗邊等待夜晚無聲翻過,記憶與封緘的碑文慢慢成形,你明白,你這一生都將反覆默寫我們所有的經歷。白日降臨之後,街上將舖滿上午十點、沒有特色毫無概念、無層次無照明的日光。這是一天中最無法言喻的時間。
這是新的一天。然而你我的愛情從此開始結束;我遠離這屋子的同時,一切皆告休止。沒有過去。沒有未來。不再有來日。
(第十四屆梁實秋文學獎)
#流離 #黃宜君
[20020430]歸途
一天下午她坐火車回南部娘家。人不多,但是沒有座位。不知怎的她覺得她的人生老是這個樣子;當她上車,位子就滿了。走道空蕩蕩地,哪兒都可以站。哪兒也都不能站。
她靠在車門邊隔著灰濛一片的玻璃無意識地看著窗外。女校時代起她就常一個人靠著窗看風景,窗外的人似乎都比她活得好。另一邊的門被人打開,那人點了煙,煙味混著火車行駛的電氣焦味與塵埃撲向她的後頸。她有點咳嗆,隨即忍住了;她不想惹人不悅。
此刻丈夫在做什麼?開會?刮屬下?挨老板刮?坐電梯往下二十二層樓開車去看客戶,打電話約那女人吃中飯?
兒子在他的大學裡應該很快樂。除非必要,兒子一向不大回家。下午三點多,兒子在做什麼?窩在宿舍睡覺?對著女生彈吉他?聽課?下午的課最容易打瞌睡。暑假裡收到兒子的成績單,統計當掉了。那時她很想跟兒子談談統計的唸法,兒子翻個身,又睡著了。
她想起久沒回去的娘家。父親死後母親如解脫般喜孜孜四處旅遊,跳晨舞,打四圈。兒女各有家庭,孫子也大了。既然過得好也就不必聯絡。印象裡每一個親人恆定在屬於他的框格裡,想起來隨時可以形容出每一個人的生活、人際關係、生命網絡。像熱水一沖成形的脫水蔬菜。
火車繼續載著她駛向遠方。每天每個班次每節車廂每個座位不同的旅客不同的身世不同的故事隨著往赴或離開或誤點或到站而來來去去。她想。
那人抽完煙,她聽見香煙被拋擲而出的弧線。
藍天下,白雲的下方,綠色草原、灌木、頹喪的熱帶矮樹往後退去,出現了墳墓-墳墓,墳墓,墳墓。一座一座的墳墓,藍天之下,草原之上。漫天煙塵模糊了碑碣的線條,名姓、年代、籍地重疊相混,失去記憶,沒了懷念。
她不知道,那是不是也是她最終的歸途。
(原載於中國時報人間副刊)
#私生活 #黃宜君
她靠在車門邊隔著灰濛一片的玻璃無意識地看著窗外。女校時代起她就常一個人靠著窗看風景,窗外的人似乎都比她活得好。另一邊的門被人打開,那人點了煙,煙味混著火車行駛的電氣焦味與塵埃撲向她的後頸。她有點咳嗆,隨即忍住了;她不想惹人不悅。
此刻丈夫在做什麼?開會?刮屬下?挨老板刮?坐電梯往下二十二層樓開車去看客戶,打電話約那女人吃中飯?
兒子在他的大學裡應該很快樂。除非必要,兒子一向不大回家。下午三點多,兒子在做什麼?窩在宿舍睡覺?對著女生彈吉他?聽課?下午的課最容易打瞌睡。暑假裡收到兒子的成績單,統計當掉了。那時她很想跟兒子談談統計的唸法,兒子翻個身,又睡著了。
她想起久沒回去的娘家。父親死後母親如解脫般喜孜孜四處旅遊,跳晨舞,打四圈。兒女各有家庭,孫子也大了。既然過得好也就不必聯絡。印象裡每一個親人恆定在屬於他的框格裡,想起來隨時可以形容出每一個人的生活、人際關係、生命網絡。像熱水一沖成形的脫水蔬菜。
火車繼續載著她駛向遠方。每天每個班次每節車廂每個座位不同的旅客不同的身世不同的故事隨著往赴或離開或誤點或到站而來來去去。她想。
那人抽完煙,她聽見香煙被拋擲而出的弧線。
藍天下,白雲的下方,綠色草原、灌木、頹喪的熱帶矮樹往後退去,出現了墳墓-墳墓,墳墓,墳墓。一座一座的墳墓,藍天之下,草原之上。漫天煙塵模糊了碑碣的線條,名姓、年代、籍地重疊相混,失去記憶,沒了懷念。
她不知道,那是不是也是她最終的歸途。
(原載於中國時報人間副刊)
#私生活 #黃宜君
[20020209]這樣的夜晚
假期結束前的夜晚我們總是留在河岸邊的咖啡館。你通常並不多話﹔你回到工作之前總是默不作聲地思考白日裡即將遭遇的一切。
你的咖啡總是延遲了燒沸的時間。
咖啡館裡的人聲已經消失了。我坐在你的身旁靜靜諦聽你思維運轉的細碎聲響,試圖將它們劃入不同的音軌,拼湊你不以譜記的辯證的曲式。
很晚了。窗外緩慢經過的河水無聲流向出海口。我現在明白,這樣的夜晚一但結束便是真的結束了﹔我們的愛情裡僅僅只能有如此一個充滿離別哀傷氣息的夜晚。
與愛情無關,甚至與離別無關﹔我們居住的度假城鎮每每經歷這樣的離別,
只有我們留下來了。
#個人新聞台 #黃宜君
你的咖啡總是延遲了燒沸的時間。
咖啡館裡的人聲已經消失了。我坐在你的身旁靜靜諦聽你思維運轉的細碎聲響,試圖將它們劃入不同的音軌,拼湊你不以譜記的辯證的曲式。
很晚了。窗外緩慢經過的河水無聲流向出海口。我現在明白,這樣的夜晚一但結束便是真的結束了﹔我們的愛情裡僅僅只能有如此一個充滿離別哀傷氣息的夜晚。
與愛情無關,甚至與離別無關﹔我們居住的度假城鎮每每經歷這樣的離別,
只有我們留下來了。
#個人新聞台 #黃宜君
[20020201]這是我
深冬的夜晚,我在城市的高樓上以夜色為底反光留下的影像。我並不想念誰,也不記憶任何時光的殘餘﹔這一年的冬末,我只是離開了。
黃宜君,1975年生,台北市人。十七歲入選幼獅文藝「文壇新秀」,曾獲全國大專學生文學獎,梁實秋文學獎等。散文作品見於各報章雜誌。
個人新聞台:私生活
#個人新聞台 #黃宜君
黃宜君,1975年生,台北市人。十七歲入選幼獅文藝「文壇新秀」,曾獲全國大專學生文學獎,梁實秋文學獎等。散文作品見於各報章雜誌。
個人新聞台:私生活
#個人新聞台 #黃宜君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