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去花蓮,特意將去程的票拆成兩張。早上八點發車,十點半到宜蘭。然後十二點從宜蘭上車,下午一點半到花蓮。
在宜蘭的兩個小時裡我們沒有做什麼。僅僅只是在城裡散散步,拍照,買點名產,找了一間咖啡館坐下來。M帶著我去看他當兵時點收物料的地點。對他而言,再度回到這個當了兩年兵的地方,實在有些傷感。
像是昨晚他翻看幼獅文藝發現有篇文章記述中壢士校(他在這兒受訓),感嘆地說:「一點都沒變。」
對於一個男人而言,入伍服役的時光也許是最無法忘卻無法抹滅的一段深鑿的記憶。
---
週末M照例拆開CD唱機,攤了一地電容器電路板ic零件,燒紅烙鐵準備改裝。想辦法讓它唱出更好的聲音。三個小時後他鎖上螺絲打開電源,轉頭問我:「妳覺得怎麼樣?」
練唱多年,而今我坐在客廳裡憑著習樂練就的聽覺替M調校音響。想來這是再生活不過的用途。因此我非常喜歡。
photo:7,17 陽明山小油坑。
#私日記 #黃宜君
[20040523]5/23,私日記/淡水河岸咖啡館。
前天偶然看了半齣京戲。穿著大紅蟒袍的駙馬陳世美幾番掙扎,終於把上京尋夫的秦香蓮與一對兒女揈出家門。一身素服(珠花頭面甚是複麗)的秦香蓮咬牙攔轎攔到了王丞相,老相國調解不成贈香蓮一扇命她往開封府找包拯主持公道。演到這裡我不得不關電視出門。下面的劇情當然是包拯鍘了陳世美,管他什麼皇親國戚。
然而我不得不這麼想。一個受夫/父權壓迫的,不甘心的女人,最後還是得靠著有權有勢的男人可憐她替她出頭。「竇娥冤」裡竇娥求的是自己當了官的父親,「琵琶記」的趙五娘更糟,倚靠的是丈夫後妻牛丞相千金的同情心。
傳統小說戲曲裡的女人總是死心蹋地的。並且總是為了別人死心蹋地,完全看不見她自己的想法與情感。不願意死心眼的女人像尤二姐閻婆惜,於是乎被寫成淫婦之流。襲人對寶玉算是非常忠心了,然而因為寶玉出家不得不嫁給蔣玉函,高鶚便送她一句「千古艱難惟一死」。
想來想去這些女人總是男作家們塑造的。也許代表了舊時代裡某種男人對於女人的理想典型。
photo:5,22 淡水河岸咖啡館。
#私日記 #黃宜君
然而我不得不這麼想。一個受夫/父權壓迫的,不甘心的女人,最後還是得靠著有權有勢的男人可憐她替她出頭。「竇娥冤」裡竇娥求的是自己當了官的父親,「琵琶記」的趙五娘更糟,倚靠的是丈夫後妻牛丞相千金的同情心。
傳統小說戲曲裡的女人總是死心蹋地的。並且總是為了別人死心蹋地,完全看不見她自己的想法與情感。不願意死心眼的女人像尤二姐閻婆惜,於是乎被寫成淫婦之流。襲人對寶玉算是非常忠心了,然而因為寶玉出家不得不嫁給蔣玉函,高鶚便送她一句「千古艱難惟一死」。
想來想去這些女人總是男作家們塑造的。也許代表了舊時代裡某種男人對於女人的理想典型。
photo:5,22 淡水河岸咖啡館。
#私日記 #黃宜君
[20040517]5/17,私日記/花蓮春田咖啡館。
週末夜晚從花蓮回台北。在四百多公里的高空,機上熄滅所有的燈光,於是雲層下的城市燈火成為唯一的光線來源。飛離海岸山脈以後,我靠著M沉沉睡去。夜空裡的睡眠出奇地寧靜,彷彿連夢也無法抵達我們身處的高度。
花蓮是個很奇妙的城市。在旅館裡午睡醒來,明明覺得睡了非常久,天光卻還是瓦藍透明的。時間在這座城裡的流速非常緩慢,並且本城居民的生活看起來有滋有味地很是愉快。晚餐很豐盛,有新鮮的炸鯛魚和炒牛肉,蔬菜十分爽口。吃完飯我們沿著舖設地燈的公園散步,看見一位男飾店店主坐在門口彈吉他唱歌,頓時心嚮往之。
也許我這是從外地人的角度來看一座小城的生活。不無一廂情願的偏狹。
比較可惜的是,林田山的日據時期林場建築全被大火燒毀了。當年跟著老師去做田野調查的時候,我還只是個大一的學生。想想也是七八年前的事情了。記得最後一次上林田山,日式平房聚落非常靜謐,荒廢的林場台車與小學教室寂靜地遺留在明亮的陽光裡。像是年月根本沒有過去。
photo:5,16 pm:8:00 花蓮春田咖啡館。
#私日記 #黃宜君
花蓮是個很奇妙的城市。在旅館裡午睡醒來,明明覺得睡了非常久,天光卻還是瓦藍透明的。時間在這座城裡的流速非常緩慢,並且本城居民的生活看起來有滋有味地很是愉快。晚餐很豐盛,有新鮮的炸鯛魚和炒牛肉,蔬菜十分爽口。吃完飯我們沿著舖設地燈的公園散步,看見一位男飾店店主坐在門口彈吉他唱歌,頓時心嚮往之。
也許我這是從外地人的角度來看一座小城的生活。不無一廂情願的偏狹。
比較可惜的是,林田山的日據時期林場建築全被大火燒毀了。當年跟著老師去做田野調查的時候,我還只是個大一的學生。想想也是七八年前的事情了。記得最後一次上林田山,日式平房聚落非常靜謐,荒廢的林場台車與小學教室寂靜地遺留在明亮的陽光裡。像是年月根本沒有過去。
photo:5,16 pm:8:00 花蓮春田咖啡館。
#私日記 #黃宜君
[20040513]5/13,私日記/夏季開始以前,沒有水的游泳池。
重讀Virginia Woolf的「自己的房間」。張秀亞的譯筆十分婉約流麗。關於寫作的女人,關於寫作的女人所受到的社會尊重與歷史定位,直到今天其實沒什麼兩樣。舊日賣文為生的女人往往受到側目,難聽一點的說成是「文妓」,環境好些的被冠上「閨秀文豪」;同樣是男性宰制的文學史裡被遺忘被蔑視的章節。抑或是,女人根本不被准許書寫。一個懂得描述自身處境的女人,立刻便明白她是個第二性。
現在女人有自己的收入和自己的房間了。不再是張門李氏。不再裹腳束腰。女人可以受教育、就業、獨自旅行、發展人際關係,甚至可以離婚、同居、未婚生子。然而我們這個社會對於寫作的女人/女人的寫作,仍然懷抱著惡意的,窺視的慾望與快感,一面道貌岸然地批判,一面咯咯猥瑣竊笑。
photo:夏季開始以前,沒有水的游泳池。
#私日記 #黃宜君
現在女人有自己的收入和自己的房間了。不再是張門李氏。不再裹腳束腰。女人可以受教育、就業、獨自旅行、發展人際關係,甚至可以離婚、同居、未婚生子。然而我們這個社會對於寫作的女人/女人的寫作,仍然懷抱著惡意的,窺視的慾望與快感,一面道貌岸然地批判,一面咯咯猥瑣竊笑。
photo:夏季開始以前,沒有水的游泳池。
#私日記 #黃宜君
[20040511]5/11,私日記/夏夜泳池的粼粼波光。
幾年以前,有段時間我無論身體或精神狀況都非常糟。那時我寄居在別人的城市,生活範圍被侷限在另一個人的作息與日常活動裡。那座城市,每條街都開著茶館咖啡店,出了名的悠閒。生活型態與居民的想法從不被任何外界的事物改變。
每天下午我固定去同一家咖啡館,點一壺茶,吃菜色相同的晚餐,打開電腦寫作。狀況非常壞的時候,除了反覆讀一本西蒙波娃的「越洋情書」什麼也不能做。這本書非常奇異地給我許多力量;波娃在信裡對美國情人納爾遜˙艾格林瑣瑣訴說她的生活,她的朋友,她的閱讀與書寫。這些文字多麼私密,私密得只能對另一個人講述;然而又是如此龐大堅決,令一切歲月、戰爭、死亡與分離,對比波娃熱烈的愛情與豐富的生命,都顯得微不足道。
偶爾我會想起那家小咖啡館。
˙
這幾天還是忙翻:
採訪。穿著高幫馬靴跑來跑去敲合約。踢打影印機。給母親買一對骨瓷蓋碗茶鍾。應酬親戚。刷廚房。採買。訂火車飛機旅館。訂餐廳。寫稿。
昨天中午總編輯煮一鍋香菇雞湯。整個早上電鍋嘟嘟地冒著香氣。我非常厚顏無恥地喝了兩碗。
photo:8,3.夏夜泳池的粼粼波光。
#私日記 #黃宜君
每天下午我固定去同一家咖啡館,點一壺茶,吃菜色相同的晚餐,打開電腦寫作。狀況非常壞的時候,除了反覆讀一本西蒙波娃的「越洋情書」什麼也不能做。這本書非常奇異地給我許多力量;波娃在信裡對美國情人納爾遜˙艾格林瑣瑣訴說她的生活,她的朋友,她的閱讀與書寫。這些文字多麼私密,私密得只能對另一個人講述;然而又是如此龐大堅決,令一切歲月、戰爭、死亡與分離,對比波娃熱烈的愛情與豐富的生命,都顯得微不足道。
偶爾我會想起那家小咖啡館。
˙
這幾天還是忙翻:
採訪。穿著高幫馬靴跑來跑去敲合約。踢打影印機。給母親買一對骨瓷蓋碗茶鍾。應酬親戚。刷廚房。採買。訂火車飛機旅館。訂餐廳。寫稿。
昨天中午總編輯煮一鍋香菇雞湯。整個早上電鍋嘟嘟地冒著香氣。我非常厚顏無恥地喝了兩碗。
photo:8,3.夏夜泳池的粼粼波光。
#私日記 #黃宜君
[20040507]5/07,私日記/一隻找到好人家的流浪貓。
下午在永康街看到一條十分美麗的香雲紗裙,當然價錢也不匪。想了又想我終於將它掛回架上,直到走過麗水街還是戀念不捨。我想我大概是張愛玲筆下那種,再怎麼沒有心肝,講起去年那件綠色織錦緞夾襖還是一往情深的女人。
逛完一圈回到永康街口,在高記旁邊忽然看見一隻小黑貓。非常小,大概只有三個月大,旁邊又鑽出一隻同樣幼弱的小花貓。兩隻小貓坐在深綠色的變電箱上,定定地看著我,表情非常明顯地是在挨著餓。
我去7-11買了兩盒西莎罐頭,順手拿了一雙竹筷,轉回巷子裡發現兩隻貓都在等我。我打開罐頭絞碎肉塊,一人一盒放在面前。於是她們非常專心地吃了起來。
為了怕大貓來搶,我站在變電箱前看著她們吃飯。一個女人經過,問:「這貓妳餵的呀?」我漫應一聲:「欸。」彷彿是非常熟的朋友。城市裡流動的既親近又遙遠的人際關係。
這麼年幼的流浪貓,母親在哪當然已經不可考。然而她們信任人類的給食,與人類親近,卻不知道人類是最殘忍危險的敵人。我的餵食當然增加她們對人類的依存感,但是不餵她們我也實在辦不到。真是個兩難。
photo:我的中途貓寄養義工朋友照顧的小貓「帆帆」。
現在已經有好人家了。
#私日記 #黃宜君
逛完一圈回到永康街口,在高記旁邊忽然看見一隻小黑貓。非常小,大概只有三個月大,旁邊又鑽出一隻同樣幼弱的小花貓。兩隻小貓坐在深綠色的變電箱上,定定地看著我,表情非常明顯地是在挨著餓。
我去7-11買了兩盒西莎罐頭,順手拿了一雙竹筷,轉回巷子裡發現兩隻貓都在等我。我打開罐頭絞碎肉塊,一人一盒放在面前。於是她們非常專心地吃了起來。
為了怕大貓來搶,我站在變電箱前看著她們吃飯。一個女人經過,問:「這貓妳餵的呀?」我漫應一聲:「欸。」彷彿是非常熟的朋友。城市裡流動的既親近又遙遠的人際關係。
這麼年幼的流浪貓,母親在哪當然已經不可考。然而她們信任人類的給食,與人類親近,卻不知道人類是最殘忍危險的敵人。我的餵食當然增加她們對人類的依存感,但是不餵她們我也實在辦不到。真是個兩難。
photo:我的中途貓寄養義工朋友照顧的小貓「帆帆」。
現在已經有好人家了。
#私日記 #黃宜君
[20040502]死亡的疾病
幾個月來她不斷地想起她的西班牙拆信刀。刀身是黃銅打造,刀柄以純金鏤刻幾何與花草紋樣,交雜著細密的鍍銀雕花。送她刀子的人是個留學生,旅行到西班牙南部買了下來當紀念品。
她第一次見到這把刀子的時候還蓄著一頭長髮,燙鬈成法式波浪。那留歐歸國的博士生看著她緊握刀柄,削瘦的十指反覆摩挲鏤空的透雕。然後她試著將它當做簪子盤成髮髻;可惜試了幾次都沒有成功。那黃銅嵌金的刀柄太重了。
他笑了:「既然妳那麼喜歡,送妳好了。」
她遲疑著不知該不該接受;「但是妳得小心,刀刃一但開了鋒,能拆的就不只是信了。」他說。
她記不清那是幾年前的事了。回國的博士生在某個學院裡安頓下來,備課、教課、四處發表論文。幾年來她在另一所學院裡安靜地出入,言談行止從不驚動師長。沒人知道她回到租來的單身公寓之後做了什麼。她一如往常地打開門鎖,將成串鑰匙扔在玄關的長條小桌上,點亮屋裡每一盞燈。她日常繫一張印度紗麗作家居長裙,起風時裹一件老式的絲綢披肩。
為了她自己也無法弄清的原因,她寧可守在公寓裡,不出門,不訂報,不收看新聞,不明來歷的電話一律迴避。夜半的時候她喝點伏特加滲冰水,放一張卡拉絲的詠嘆調。
僅僅只在深夜,只在酒精與悲慟的詠嘆中,她慢慢明白為什麼她如此思念那把西班牙黃銅匕首。
她找人為它開了鋒。從此它失去了拆信刀的身份,靜靜躺在黑絲絨襯裡的長方形玫瑰木盒底,一枚錫釦栓住了它的去路。
然後她寫信給那留學生(他陷在一所不愉快的私人學院裡,過著與他在歐洲時幻想學成歸國相去甚遠的生活),說道:「你送我的刀子,現在真正是刀子了。我想它可以是把很好的匕首;一如許多悲劇中華麗而淒厲的結尾。」無論他回不回信她都知道他不能明白她話中的含意。他留學的那些年裡在歐洲大陸四處旅行,每到一座城鎮便寄出當地的風景明信片,背面以鋼筆的藍墨水叨叨敘述那城的歷史、風景、古蹟、藝術品。她收著收著覺得像在編纂一本歐陸旅遊指南。也因此她明白他帶回這把拆信刀純粹只為了買項證據,證明他到了西班牙南部。就像他在巴黎買黑呢貝雷帽,在阿姆斯特丹買鑲陶瓷小風車。這樣一個人。
她不再寫信給那留學生。事實上,深夜在她獨居的公寓裡她不再伏在長方木桌上寫信給任何人。在觸手可及的黑夜裡,在燈下,在鉛筆與紙張之間,她停止尚未成形的字句的一切流動。有時她坐在桌前凝視綠色威士忌酒杯與木質桌面間的空隙,水珠沿著玻璃杯壁緩慢滑下,痕跡在桌上投下半透明的影子;她坐在桌前聽見唱片結束的空轉,像極了夜風吹動樹林的簌簌聲。
她終於想起很久以前的一件事。那時她與父母住在父親任所的一幢古老宅邸,一棟老舊的磚砌建築,會客用的大廳暗而陰涼,家具一式官派的黑色;她經過大廳時很少停留,她父親亦然。大廳後方有一條橫亙屋宅的長過道,連接餐廳,廚房,左轉後她登上樓梯,梯上的厚呢陳舊得分不清花色了。二樓才是她與父母的起居處與臥房。她獨自擁有一間浴室,地上舖著老式的小片磁磚。她忘了是什麼顏色。
她的臥房位在宅邸的最深處,開著兩扇窗。屋外有修剪整齊的韓國草,定時澆灌的茶花與薔薇。她經常倚在窗邊想看清牆外的道路,街車,行人;但這一切都被牆內種植的高大黃檀木掩去了。那些樹,茂密得幾乎成了一座長方形的林子—她這樣想—她也從來不走近那些肅穆的樹林,它們靜默且威嚴地保護她與她的父母不受外界的窺探。於是她困在無數個漸次縮小比例的長方形裡;先是白漆高牆,厚重的林木與草地,然後是寬而冷的屋子,前廳,長走道,起居室,臥房,她的床,床帳。淺綠色的細棉帳幔從天花板垂下,密實地罩著整張床,帳上的鏤空花紋在她身上投下放大且扭曲了的影子。夜裡她的屋內只有一小盞燈,在離她最遠的一個角落,發出的光線昏黃而不安,微弱得無法觸及她的床沿。
現在她又聽見了。一陣夜風掠過屋外的林子,樹枝在忽然來臨的冷風中簌簌作響,大把的葉子落下,在草地與灌木叢上發出顫抖的聲響。帳幔圍著她沉重地搖曳,墨黑的夜晚與幽暗的光線將它染成魅異的濃綠色,鏤花的影子拉得更長、變形得更厲害,並且自行決定旋轉的方向與附著的位置。
樹林的影子映在玻璃窗上,猶如浸在顯影液裡般慢慢固定出樹的枝幹、分岔的枝枒與乾硬的葉片。她仰躺在蓋被下不能確定那些影子和聲音究竟有多遠或多近;高熱裹著她,蒸乾她皮膚上的水份,折酸她年輕軀體的每個關節。她想說話,和什麼人說什麼都好,但她的咽喉腫脹得容不下語音容身。她記不清這樣的熱度持續存在多久了,彷彿它有自己的意識,單單依憑它的喜惡決定拿她怎麼樣;熾烈的高溫不經她的同意便侵入她體內的每一處,纏繞蔓生在她的血管、長髮、神經、指甲、甚至雙唇的細痕裡。她在半明半昧的日夜之間斷續地嚐著不同熱度的不同氣味;有時像青澀的橘皮,有時像她曾經嘔出的苦極了的膽液。
有時她忽然醒過來,慢慢辨識出臥房裡的擺設,光線的來源。她微弱地感覺出窗外植物的香氣試探著想要進入她的屋裡;但這一切,白日的光亮,黑夜,聲響,時間的刻度,細花床帳外所有活物的味道,一切都被生自她體內的滾燙高熱否決了,摒除了,掩埋了。
她確定這一點後便又沉入灼熱的渦流裡。再也無法分辨醒與睡。
某天她真的清醒了。她的床帳已經被揭開,掛在黑漆床柱的銅鉤上。她母親端了碗磨碎的蘋果糊坐在她床頭,說:「來,妳今天吃得完嗎?」
她說:「好冷。」房裡敞著窗,她一眼就看見印度黃檀都落完了葉子。
她清醒後巨大的冰冷霎時自背後襲來。她像遭了重擊並且被狠狠嵌壓在地下深處黑暗的冰層中,不能開口,不能移開視線。她一生從沒看過降雪的國度,不懂得冷的面目;但此刻猝然而至、遍佈全身四肢的寒凍只令她絕望,令她徹底虛弱,失去一切思維與感受;甚至不明白自己看見的是什麼,週遭的物體代表什麼意義。
她知道她正遇上了死亡。
她母親說:「冷嗎?被子蓋厚點。妳才剛退燒。」說完放下床帳,走去刷一聲關上窗。
一個月後她開始試著在花園散步。數年後她父親調職到別座城市,舉家遷進另一所相似的宅邸。她沒隨父母同去,回到學院繼續她不知何時才能結束的課業。她留給所有人淡漠而遙遠的印象,說話的聲調,語氣,手勢,沒有人能準確地形容。有人曾經問她:「大熱天妳手心怎麼是冰的?」她平平地回答:「一向就是這樣。」那人露出想不通的表情,卻也沒再追問。
說這話的那天傍晚她回到她的公寓,嘩嘩放著水。加了玫瑰香精的熱水看起來像一池鮮血。她想。她一件一件脫下全身衣物,柔軟的布料表面織滿夏日的暑氣,無力地堆在浴室地磚上。她裸著身子來到臥室鏡台前,打開木盒上的錫鎖,立在桌邊凝視盒裡的刻花黃銅匕首。她用指腹觸了一下刀尖,然後閤上蓋子,關好扣鎖。
她回到浴室,仰躺著潛沒進溫熱的水底,參差雜亂的齊耳短髮水草一般漂覆在她面頰上。她每天黃昏例行性地將自己裹入熱氣蒸騰的水裡,企圖溶掉某種她看不見、砸不碎的,將她與這世界隔絕的事物。
過了幾週她重新開始寫信。她告訴那留學生(他現在被系上匪夷所思的人事糾結嚴重困擾),她謝謝他送的美麗匕首;因為她終於明白有天該怎樣以優雅的姿態除去令她厭倦的生活方式。
(原載於中央日報副刊)
#夢的練習 #黃宜君
她第一次見到這把刀子的時候還蓄著一頭長髮,燙鬈成法式波浪。那留歐歸國的博士生看著她緊握刀柄,削瘦的十指反覆摩挲鏤空的透雕。然後她試著將它當做簪子盤成髮髻;可惜試了幾次都沒有成功。那黃銅嵌金的刀柄太重了。
他笑了:「既然妳那麼喜歡,送妳好了。」
她遲疑著不知該不該接受;「但是妳得小心,刀刃一但開了鋒,能拆的就不只是信了。」他說。
她記不清那是幾年前的事了。回國的博士生在某個學院裡安頓下來,備課、教課、四處發表論文。幾年來她在另一所學院裡安靜地出入,言談行止從不驚動師長。沒人知道她回到租來的單身公寓之後做了什麼。她一如往常地打開門鎖,將成串鑰匙扔在玄關的長條小桌上,點亮屋裡每一盞燈。她日常繫一張印度紗麗作家居長裙,起風時裹一件老式的絲綢披肩。
為了她自己也無法弄清的原因,她寧可守在公寓裡,不出門,不訂報,不收看新聞,不明來歷的電話一律迴避。夜半的時候她喝點伏特加滲冰水,放一張卡拉絲的詠嘆調。
僅僅只在深夜,只在酒精與悲慟的詠嘆中,她慢慢明白為什麼她如此思念那把西班牙黃銅匕首。
她找人為它開了鋒。從此它失去了拆信刀的身份,靜靜躺在黑絲絨襯裡的長方形玫瑰木盒底,一枚錫釦栓住了它的去路。
然後她寫信給那留學生(他陷在一所不愉快的私人學院裡,過著與他在歐洲時幻想學成歸國相去甚遠的生活),說道:「你送我的刀子,現在真正是刀子了。我想它可以是把很好的匕首;一如許多悲劇中華麗而淒厲的結尾。」無論他回不回信她都知道他不能明白她話中的含意。他留學的那些年裡在歐洲大陸四處旅行,每到一座城鎮便寄出當地的風景明信片,背面以鋼筆的藍墨水叨叨敘述那城的歷史、風景、古蹟、藝術品。她收著收著覺得像在編纂一本歐陸旅遊指南。也因此她明白他帶回這把拆信刀純粹只為了買項證據,證明他到了西班牙南部。就像他在巴黎買黑呢貝雷帽,在阿姆斯特丹買鑲陶瓷小風車。這樣一個人。
她不再寫信給那留學生。事實上,深夜在她獨居的公寓裡她不再伏在長方木桌上寫信給任何人。在觸手可及的黑夜裡,在燈下,在鉛筆與紙張之間,她停止尚未成形的字句的一切流動。有時她坐在桌前凝視綠色威士忌酒杯與木質桌面間的空隙,水珠沿著玻璃杯壁緩慢滑下,痕跡在桌上投下半透明的影子;她坐在桌前聽見唱片結束的空轉,像極了夜風吹動樹林的簌簌聲。
她終於想起很久以前的一件事。那時她與父母住在父親任所的一幢古老宅邸,一棟老舊的磚砌建築,會客用的大廳暗而陰涼,家具一式官派的黑色;她經過大廳時很少停留,她父親亦然。大廳後方有一條橫亙屋宅的長過道,連接餐廳,廚房,左轉後她登上樓梯,梯上的厚呢陳舊得分不清花色了。二樓才是她與父母的起居處與臥房。她獨自擁有一間浴室,地上舖著老式的小片磁磚。她忘了是什麼顏色。
她的臥房位在宅邸的最深處,開著兩扇窗。屋外有修剪整齊的韓國草,定時澆灌的茶花與薔薇。她經常倚在窗邊想看清牆外的道路,街車,行人;但這一切都被牆內種植的高大黃檀木掩去了。那些樹,茂密得幾乎成了一座長方形的林子—她這樣想—她也從來不走近那些肅穆的樹林,它們靜默且威嚴地保護她與她的父母不受外界的窺探。於是她困在無數個漸次縮小比例的長方形裡;先是白漆高牆,厚重的林木與草地,然後是寬而冷的屋子,前廳,長走道,起居室,臥房,她的床,床帳。淺綠色的細棉帳幔從天花板垂下,密實地罩著整張床,帳上的鏤空花紋在她身上投下放大且扭曲了的影子。夜裡她的屋內只有一小盞燈,在離她最遠的一個角落,發出的光線昏黃而不安,微弱得無法觸及她的床沿。
現在她又聽見了。一陣夜風掠過屋外的林子,樹枝在忽然來臨的冷風中簌簌作響,大把的葉子落下,在草地與灌木叢上發出顫抖的聲響。帳幔圍著她沉重地搖曳,墨黑的夜晚與幽暗的光線將它染成魅異的濃綠色,鏤花的影子拉得更長、變形得更厲害,並且自行決定旋轉的方向與附著的位置。
樹林的影子映在玻璃窗上,猶如浸在顯影液裡般慢慢固定出樹的枝幹、分岔的枝枒與乾硬的葉片。她仰躺在蓋被下不能確定那些影子和聲音究竟有多遠或多近;高熱裹著她,蒸乾她皮膚上的水份,折酸她年輕軀體的每個關節。她想說話,和什麼人說什麼都好,但她的咽喉腫脹得容不下語音容身。她記不清這樣的熱度持續存在多久了,彷彿它有自己的意識,單單依憑它的喜惡決定拿她怎麼樣;熾烈的高溫不經她的同意便侵入她體內的每一處,纏繞蔓生在她的血管、長髮、神經、指甲、甚至雙唇的細痕裡。她在半明半昧的日夜之間斷續地嚐著不同熱度的不同氣味;有時像青澀的橘皮,有時像她曾經嘔出的苦極了的膽液。
有時她忽然醒過來,慢慢辨識出臥房裡的擺設,光線的來源。她微弱地感覺出窗外植物的香氣試探著想要進入她的屋裡;但這一切,白日的光亮,黑夜,聲響,時間的刻度,細花床帳外所有活物的味道,一切都被生自她體內的滾燙高熱否決了,摒除了,掩埋了。
她確定這一點後便又沉入灼熱的渦流裡。再也無法分辨醒與睡。
某天她真的清醒了。她的床帳已經被揭開,掛在黑漆床柱的銅鉤上。她母親端了碗磨碎的蘋果糊坐在她床頭,說:「來,妳今天吃得完嗎?」
她說:「好冷。」房裡敞著窗,她一眼就看見印度黃檀都落完了葉子。
她清醒後巨大的冰冷霎時自背後襲來。她像遭了重擊並且被狠狠嵌壓在地下深處黑暗的冰層中,不能開口,不能移開視線。她一生從沒看過降雪的國度,不懂得冷的面目;但此刻猝然而至、遍佈全身四肢的寒凍只令她絕望,令她徹底虛弱,失去一切思維與感受;甚至不明白自己看見的是什麼,週遭的物體代表什麼意義。
她知道她正遇上了死亡。
她母親說:「冷嗎?被子蓋厚點。妳才剛退燒。」說完放下床帳,走去刷一聲關上窗。
一個月後她開始試著在花園散步。數年後她父親調職到別座城市,舉家遷進另一所相似的宅邸。她沒隨父母同去,回到學院繼續她不知何時才能結束的課業。她留給所有人淡漠而遙遠的印象,說話的聲調,語氣,手勢,沒有人能準確地形容。有人曾經問她:「大熱天妳手心怎麼是冰的?」她平平地回答:「一向就是這樣。」那人露出想不通的表情,卻也沒再追問。
說這話的那天傍晚她回到她的公寓,嘩嘩放著水。加了玫瑰香精的熱水看起來像一池鮮血。她想。她一件一件脫下全身衣物,柔軟的布料表面織滿夏日的暑氣,無力地堆在浴室地磚上。她裸著身子來到臥室鏡台前,打開木盒上的錫鎖,立在桌邊凝視盒裡的刻花黃銅匕首。她用指腹觸了一下刀尖,然後閤上蓋子,關好扣鎖。
她回到浴室,仰躺著潛沒進溫熱的水底,參差雜亂的齊耳短髮水草一般漂覆在她面頰上。她每天黃昏例行性地將自己裹入熱氣蒸騰的水裡,企圖溶掉某種她看不見、砸不碎的,將她與這世界隔絕的事物。
過了幾週她重新開始寫信。她告訴那留學生(他現在被系上匪夷所思的人事糾結嚴重困擾),她謝謝他送的美麗匕首;因為她終於明白有天該怎樣以優雅的姿態除去令她厭倦的生活方式。
(原載於中央日報副刊)
#夢的練習 #黃宜君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