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902]愛情的盡頭

愛情的盡頭
     ──網路小說《我們不結婚,好嗎?》及《百年樹人》讀後感

  初初翻讀這兩本書,對我既有的閱讀經驗來說是個相當大的衝擊。讀完這兩本網路小說不過四五個小時,然而過程驚濤駭浪,咬牙切齒幾乎斷氣。最後我得致這樣的結論:在閱讀這件事情上我仍然是個無可救藥的保守派。

  幼時我母親有一整櫃過期的讀者文摘。我父母總是擔心外面的世界陰險莫測,因此我的童年便是坐在客廳地毯上(記憶裡永遠是上午十點,日光最靜止透明彷彿觸手可即的時刻)似懂非懂地捧讀這些微微發黃的小開本雜誌渡過的。大一點以後,父親開始買《基督山恩仇記》、《塊肉餘生錄》、《戰爭與和平》、《咆哮山莊》一類的名著譯本給我,並且督促我背唐詩讀史記。想來這樣的幼年經驗影響我此後對於閱讀的看法;對我而言,一部文學作品如果沒有深刻的哲理作為主題,那麼也必須具有撼人的感情與獨到的生命經驗,或是令人目眩神移的美感。

  (我果然是個無可救藥的保守派。)

  在此之前我完全沒有閱讀網路小說的經驗。並且這兩本小說以印刷精美的紙本書方式出現在我面前;因此我以讀所有書籍的方式讀它們,並不因為它們原本來自虛擬迷幻的網路之海而待它們有所不同。

  毫無疑問地,這兩本書都是校園愛情小說。《我們不結婚,好嗎?》的時空背景設定非常寫實,將小說人物就讀的大學系所、生活環境指名道姓地點出;然而小說情節卻天馬行空令人匪夷所思,對比之下顯得非常錯置突梯。例如打工的大學男生買鑽戒追求女友;學長約學妹參加舞會先送一件紫色洋裝;女主角在任何天涯海角打一通電話,男主角定在二十分鐘內開車殺到。同理可證,無論女主角遭遇任何艱難困厄,男主角必如好萊塢電影般即時出現化險為夷。

雖是愛情小說,然而書裡不論男女對於愛情的想法都十分簡單,也從不思考感情發生的原因與人際關係的究竟。僅僅是諸如「我有沒有被他感動」「我不是故意要吻她的」「原來我只是害怕寂寞」「如果我的存在是你的傷痛…那麼,我選擇讓你快樂」一類的口號式語言。讀著讀著我不禁恐懼起來:若是任何人在真正經歷愛情以前大量閱讀此類小說,恐怕都無法接受實際上粗糙瑣碎、日常煩難的愛情生活。小說當然可以是美化人生與超脫現實的一種手段,但如此堂而皇之地以羅曼史的方式描寫人生,實在是一件很危險的事。

  《百年樹人》是一個發生在人際關係極為封閉的研究所實驗室裡的故事。乍聽之下,這樣的場景設定非常有可能出現種種魔魅幻麗的情節。諸如有自毀傾向的變種噬肉病毒、喃喃自語背誦全本德文分子生物學的老教授、每日塗抹輻射物質企圖毒死情敵於無形的研究員、宰殺實驗動物後的超渡場面、午夜空蕩無人的闉闃大樓長廊,緊急沖洗器慢慢滴落黃銹的水珠(它們久已沒有啟用)、不連續性的刻意的對於時間的遺忘……。然而作者選擇了一個簡單的愛情故事。女主角大學畢業後因為不確定未來的方向,暫時在系上的實驗室擔任助理;她在實驗室裡橫衝直撞砸來砸去,心思細密卻矛盾地表現得像個傻丫頭。逐漸地實驗室裡所有的研究生與教授(照慣例全是男性)都對她產生了或多或少的好感,作者幾次借書中其他人物說出「你們都很疼這個小學妹耶,你們對別人怎麼都不是這樣」一類的話語。小說中的女主角無可避免地愛上了英俊優異的博士班學長,然而在交纏錯雜的三四角情感習題裡,女主角慢慢明白了人生的方向,男主角亦順利甩落一身飛絮安穩成家立業。

  看似兩本毫無關聯的小說,卻令人驚異地傳達同樣的男性與女性形象。在這兩本書中,女子都是幼小的,柔弱的,笨手笨腳,亟需年長男子呵護照顧的(《我們不結婚,好嗎?》中女主角得靠著男主角做早餐與接送,《百年樹人》裡的女助理總是依賴學長指導實驗與解圍,甚至在黑暗中帶路),並且徘徊悽惶弄不清自己想要的是什麼樣的生活方式、該過什麼樣的人生。相較之下,書裡的男性卻出奇地自信,懂得生活,學業有成經濟穩定,坐在方向盤後穩穩地駕駛(這兩部小說對於開車的男性皆有著幾近崇拜的細膩描寫),永遠在女子脆弱無助時出現,帶著一抹半嬌寵半瀟灑的微笑。彷彿是個高大的,無所不能的超人,是女性最終也最理想的倚靠的對象。

  想來這兩本小說之所以成為平面出版的書籍,無非是基於大量的網路流傳與旺盛的點閱人氣。然而這樣的現象是不是說明了,我們需要的是一種不可能發生的愛情?不可能的情節,不可能的話語,不可能的過於一廂情願的人性。正因為它們在現實中是如此不可能存在,因此這便是我們得以暫時喘息的,最後的救贖。

  在現實世界乾枯碎裂的,愛情的盡頭。

(原載於2004年8月號聯合文學)

#個人新聞台 #黃宜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