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207]重新建構個人閱讀發展史觀 -- 評柯林•威爾遜《談笑書聲》

表面上,這是一本剖析二十位西方著名作家作品的文學批評論著,每章專文論述一位名家的創作史與知名作品,從喬依斯到海明威,談尼采也談柯南•道爾,哥德、艾略特、莫泊桑,乃至於國人陌生的阿契巴希夫與安那托•法朗士。這樣的安排看似散漫沒有時間軸的縱向貫穿,然而這樣一本「談書」的書,其實是藉由作者本人的生命歷程與人生體驗而開展的個人閱讀史。從第一章開始,作者敘述他在英國鄉間的大屋子裡堆滿了書,每一座牆面都釘上了書架,連走道也不例外。就在作者絮絮細數他的藏書時,讀者也不自覺地跟隨他的閱讀經驗進入作者的記憶之流,恍若親身在場經歷每一本經典作品帶給柯林•威爾遜的心靈震撼與改變。就如同本書的英文書名「我生命中的書」所意欲傳達的簡單主題:書本對於一個人的生命究竟可以產生多大的影響。

  柯林•威爾遜出身英國工人家庭,十六歲因為經濟原因輟學,做過羊毛廠工人、實驗室助理、公務員、軍人,遊蕩英國本土與歐洲大陸,始終矢志做一名作家。最後他在大英博物館的閱覽室安定下來,開始寫作;在第一本小說出版後一夕成名。然而在這本以「我」為主體,在沿著成長時光攀緣而上的閱讀紀錄中,讀者卻嗅不到絲毫不安與困窘的氣氛;我們看到的更多是對於自我內在精神境界的追求,探究並且尋找人類可能的心靈高度,以及對於想像力、專注力、勇氣、性與困境的一再思索與認知;威爾遜的個人閱讀史因而也是他建構這一切人生哲學和人生態度的歷程。作者自幼年時閱讀男孩冒險故事開始進入文字與書本的世界,青年時代大量閱讀文學與哲學、戲劇作品,藉以克服現實生活中的平庸、沮喪、挫折,以及尋求他不斷反省自問的「我是誰?」

  在威爾遜的生命中,沙特、杜斯妥也夫斯基、柏拉圖、蕭伯納不再是端坐在架上、刻劃在精裝硬殼書背的燙金花體字母,而是若多年好友般,向他展現通往文學世界與鍛鍊心智法則的一道密徑。我們跟著威爾遜來到花樹掩映的小徑入口,側耳聽見他和不同時空的作家瑣瑣交談,時而論辯,時而悄聲低語年少荒唐。作品中的人物來往穿梭於他們身旁,向創造者點點頭,隱身走進泛黃的舊日時光。

(原載於幼獅文藝)

#個人新聞台 #黃宜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